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悼亡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悼亡诗》

 诗歌。潘岳作。共三首,诗人为悼念亡妻而作。第一首描述亡妻已葬,自己将要赴任时的哀伤心情。他见人已逝而遗物犹存,睹物兴感,沉忧日积。第二首描述深秋月朗之时,床空室虚,思念妻子,涕泪沾胸。第三首描述时节变易,物是人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引起作者对逝者的追念,从而悲伤不已。感情真挚,形容微妙,情景交融,具有深永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开始,后人就把“悼亡”作为丧妻之作的代称。

《悼亡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悼亡诗》

悼亡诗

(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据《晋书》记载,潘岳少年时就“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二十多岁“才名冠世”。晋人曾将他与陆机齐名并提。东晋人孙绰认为: “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佳;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后人论西晋诗文也常常以潘陆为代表。西晋之初虽酝酿着动乱,但毕竟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太康元康前后,文坛也较繁荣,作家众多,他们片面以为天下从此太平,创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讲究辞藻,潘陆就是这种形式主义文风中的代表人物。就潘岳而言,他的《潘黄门集》中不乏华艳、繁冗之作;此外,他又极善长抒陈哀情,文如《哀永逝文》、《叹逝赋》,诗如《悼亡诗》都写得情切意真,凄惋动人,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悼亡诗》三首皆为哀悼亡妻所作,这是第一首。此诗作于自己为妻守丧后,将要离家重新到官府任职之前,主要内容为痛彻肺腑地思念亡妻。

首出两句“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字面上是说时光流逝,寒暑易节,一冬一春展转而去,点出妻子亡故已有一年。语气平缓,但内中情感激涌。首句的“谢”, 《楚辞》注: “去也。”作者由此表达了对无论是凛冽之冬,还是明媚之春均留之不住的惋惜、无奈;二句的“忽”,作者又表达了对光阴似箭的惶惑、惊疑。时光不可留,人亦不可留,由于终年沉浸在哀痛之中,竟不觉冬去又春来,严寒复酷暑,直至守丧期满,即将赴任了,才恍然顿悟已有一载。因此,这种惋惜、无奈、惶惑、惊疑,不仅对时光,更是对爱妻谢世的复杂情感。写法上, “冬春”、 “寒暑”既避免了词语重复,又概括了四季更换; “谢”、 “忽”既为时逝,又为人亡,言溢于表,情动于中。以上两句是讲一年到头无不思念。

后文的“春风缘隟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是说一日之中,并日复一日无不思念。“春风”两句,字面上是写时令,一股股春风沿着窗的缝隙徐徐而入;一夜春雨连绵,直至清晨还顺着屋檐淅沥下滴。但从“寝息”两句来看,作者笔触所至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春天照样来临,由于亲人新亡,字里行间全无喜悦之情,反而由于无心赏春,蜗居空室才倍觉无隙不风,日积之忧愁也随之无所不在;同样,由于通宵未眠,一夜听雨,才在晨曦中观檐霤,热泪随霤而滴。 “寝息”一作“寝兴”,无论是安寝歇息,或是梦中醒来,都不能忘怀妻子的身影,都无法摆脱无穷的哀伤。因此,正是一年之际,昼夜之间无不沉浸于悲痛之中, “沈忧日盈积”,才“寒暑忽流易”,忘却了时光的流逝,可见思念深切之甚。

由于哀思日深,本来服丧期满(古代礼制:妻亡,丈夫守丧一年),理当赴任,他却仍然彷徨、犹豫。 “私怀”四句就表达了这种极为矛盾的心情。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强调自己这种哀情谁能理解呢?显然是不能的;世情不容,自己也不想摆脱,正如《文选》录吕延济语所说,此乃“哀伤私情,欲不从仕”。然而爱妻已逝,长久滞留在家中,除了徒增伤痛外,又有什么好处呢?两句反诘,充分表达了两种心思的针锋相对,斗争激烈。需知潘岳从青年时代起就恃才傲物,热衷名利。《晋书》记载: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这样一个热衷于奔走仕途,趋类附势的人物,竟为妻亡而迟疑再三,欲不从仕,可见其哀情之甚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加上公务在身,终于“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努力克制自己,遵奉朝廷的命令,回心转念,归返原先任职的官所。不忍去,又不得不去,这就是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又可见一斑。

行期已定,淹留日短,他睹物思人,坐立不安,不忍之情尤为激烈了。 “望庐”八句如清人张玉榖语: “将出未出,连流虚室,触目伤心景象。”(《古诗赏析》)他身居室外, “望庐”即思想当初庐内人的一言一行; “入室”,身居室内,更是思想当初室内人的一举一动;出望而思,入内而想,思念不绝,焦躁不安,然而思想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内闺的帏屏之间,再也不能见到昔时爱妻的身影了。正失望时,笔锋一转, “翰墨有余迹”,抬头见到了她生前写下的文字,这珍贵的墨宝仍挂在墙上,笔力劲秀,不断地呈现光彩。 (“流芳” “遗挂”的另外两说是“平生玩用之物”或人物画象)。先为“无仿佛”而失望,继为“有余迹”而欣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于“无” “有”瞬间微妙的转化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怅怳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承前而来,由于观翰墨余迹,见遗挂流芳,作者那破碎之心终于得到片刻的慰藉,居然神思恍惚地觉得妻子似乎还活着,而一旦回首“帏屏”,并无“仿佛”;他才又从遐想之中省悟过来,立时感到比先前更加惶惑不安,忧心忡忡,并为自己的孤独惊惧万状。这睹物思人的八句,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有“思其人” “想所历”之爱恋、失落感,有“无仿佛” “有余迹”之惆怅、欣慰感,又有“如或存” “忡惊惕”的悲喜交集感。真是又思又想,忽怅忽喜,终惶惑,又忧愁,还惊惧。感情几度急剧转换,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赴任前欲行还止的情思。于此,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可见一斑。

作者为何对妻子如此深情厚意呢?由《悼亡诗》第三首“奈何悼淑俪”和本诗再三着笔的“流芳”之“翰墨”来看,其妻非同寻常,乃是既美貌善良又博学多才之女。潘岳青少年时即以文才载誉天下,为太康名士。亡妻的“遗迹”竟令他如此倾倒,决非偶然。正因此夫妻的恩爱更为炽烈了。诗中连用两个比喻, “如彼翰林鸟”, “如彼川游鱼”。前句据王弼《周易注》: “翰,鸟飞也。”后句出自《尔雅·释地》: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夫妻间向来深厚的感情,有如林中成双结对的飞鸟,有如水中形影不离的游鱼,相濡以沫,亲密无间,喻中可谓情深意挚;然而“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自己就如同林中鸟,本“双栖”,却“一朝只”;如川中鱼,本“比目”,却“中路析”(“析”又作“拆”),只剩自己出庐入室,形影相吊,凄苦孤单。爱之愈烈,失之愈痛,痛之愈深。尽管诗人在篇末表示,希望自己将来能象庄子那样豁达大度,及早淡漠这种哀伤,然而毕竟难以摆脱,哀情只是与日俱增,何曾有半点减少呢?

这首诗语言平易,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云: “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为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除运用比喻、反诘等修辞手法外,诗自始至终一连以十数个入声韵字相押,定下了凄凉低沉的基调,为作品增添了许多感染力。

《悼亡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悼亡诗》

悼亡诗

(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展转盼枕席,长簟竞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这首诗是作者叙述在一个秋月之夜思念亡妻的情形。

诗的开头六句塑造了一个思念亡妻的典型环境。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昔日妻子住过的内室。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洁白明亮的月光从北边的窗户一直照到居室的南门,洋洋洒洒布满了全屋。这两句来直言季节,但如此朗照之月实是为秋日所独有。三、四句直接点出时令是清明凉爽的秋季(古代有“商秋”之说,即“商”为五音中的金音,声凄厉,与秋气相应);夏日酷热的湿气随着秋的到来日见稀衰了;带有寒意的凉风也逐渐刮起来了——皎月照,清商至,溽暑阑,凉风升,由此构成了作者思念亡妻的典型环境。他静处狭小、空虚的斗室,但感情丰富,思绪万千。 “皎皎月”,“凛凛风”,一为明亮洁白,一为肃杀清冷,词义似乎相缪,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作者望明月,思故人的心情。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不仅感到“夏衾单”,而且感到自身孤单;不仅始觉身冷,而且深感心凉;不仅为时光流逝而伤秋,而且为亲人夭亡而悲切。诗歌由描绘环境入题。

“岂曰”四句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层。由秋凉引出两个反问句:“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答案是明确的,并非没有厚实的棉絮御寒,只是再也没有至亲之人与自己一起度过这一年一度的寒冷季节了。于是,悲情顿生,原本皎皎“朗月”也黯然失色而似乎“胧胧”了。一“朗”一“胧”绝不相容,却融于同一句子中,完全是景由情生,以此烘托自己岁寒清冷的处境,与诗首形成照应,并引起下文痛切思念。

在这环境中,他是如何思念亡妻的呢?其一,他见到的是人去床空。 “展转盼枕席”, “盼”,《玉台》作“眄”,《太平御览》作“睇”,均有顾盼之意。注目之下, “床空委清尘”,往昔夫妻同窗共宿之处,竟已积满了灰尘。这里, “盼”是诗人感情的聚焦点。“盼”因思念而起,思念因“盼”而愈发深切、悲痛,就连那阵阵穿堂而过的秋风,也愈发悲凉、凄怆了! “室虚来悲风”,决非对时令的简单交待,所谓“空穴来风”,在爱妻亡故的特定情境中,风之“悲”正是室之“虚”所引发的感受。其二,他盼望的又是什么呢?此处用了《桓子新论》中的一个典故: “武帝所幸李夫人死,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设烛帐幄,令帝居他帐,遥见好女似夫人之状,还帐坐。”诗人盼望自己也能有方士相助,于恍惚之中“仿佛睹尔容”,见到亡妻的身影。句中之“尔”,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代词,诗歌通篇用第一人称,到此以“尔”直呼其妻,尤显情切切,意绵绵,催人泪下。然而“独无李氏灵”,只是徒有空想而已。其三,他终日思想的是什么呢?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无论是梦中,还是醒来,眼前似乎总有妻子栩栩如生的形象,耳旁似乎总能听到妻子甜美、悦耳的话语声,正如《左传》云:“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联系《悼亡诗》第一首来看,妻亡后,他不仅“望庐” “入室” “思其人” “想所历”,而且“寝兴”均念念不忘其音容笑貌。诗人时时、处处想念着自己的妻子,但结果是在在皆空:望床,“床空”;听风,风“悲”;欲“睹尔容”,听“遗音”,均一无所得。于是,诗人心头便悲上加悲了。 “抚衿”四句就是抒写自己这种失望、悲哀的。他先叹后泣,为妻子的不幸而抚衿长叹,深感痛心,又为自己的孤苦而涕下,甚至泪水沾湿了衣襟仍不能自已。然而泪水也无法冲淡心头的悲哀。“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这组对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自己不能象东门吴子那样死了亲人而不忧(《列子》),也不能象蒙人庄子那样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这里虽言“惭”、“愧”,实为反用,强调了对妻子执着的爱情。那么,又如何表示对妻子的纪念呢?作为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赋诗欲言志”,但百感交集,悲伤过度,竟然千言万语无从说起,难以陈述记叙。作者为此深为遗憾,再次哀叹自己只能长年忍受这内心的创伤,庸碌可卑地苦度光阴罢了。末尾四句,从内容、感情上概括了全诗。

这首《悼亡诗》在艺术上除潘诗中常有的工整对仗,如“上惭”“下愧”句,烘托反衬,如“皎皎”“胧胧”句之外,还运用了民间诗歌中常有的顶针句式, “岁寒”、 “床空”、 “沾胸”,竟有三次之多,这种形式为偏重华艳、典雅的潘诗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为抒发哀哀深情增添了一唱三叹的效果,还体现了诗句的音韵美。


《悼亡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悼亡诗》

悼亡诗

(其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

期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徒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这是《悼亡诗》的第三首。潘岳阐述了自己为妻守丧期满,登车离家赴原官所时种种欲去不忍、悲痛欲绝的情景。全诗可分四层: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出句“曜灵运天机”引陈琳《柳赋》“天机之运旋,夫何逝之速也”之旨意,连接对句“四节代迁逝”是说太阳神在天空中不停地运转,四个季节不断替代,一一迁移,时光很快地过去了,与《悼亡》第一首的开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两相呼应,又与本诗“谁知已卒岁”前后映照,再次强调因妻亡而悲,不觉光阴如箭。继而,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以工整的对仗列举了秋末冬初早晚两个典型景物,具体点明时光流逝,一年将尽;又从晨露滴滴,凝结成霜,晚风阵阵,凛冽劲疾的景象,为全诗布置了一个凄厉、阴沉的气氛。

由“奈何悼淑俪”至“哀心寄私制”为第二层。诗歌由此入题,概括说明自己一年来,每日每月都强忍哀心,为温顺美丽的妻子遵制守丧,以及今日将要重新换上官服“从朝政”的现实。

第三层从“茵帱张故房”至“泣涕应情陨”,是一年来因妻亡而泣涕情伤,悲怀感物的心态抒写。作者列举了妻子生前用过的“茵帱”、“衾裳”等物,目睹遗物,似乎又“怅怳如或存”,由物及人。然而马上想到“淑俪” “仪容”已是“永潜翳”,随之,许多遗物也将“一毁撤”,至于“茵帐”和前两首诗中提及的“翰墨”、“遗挂”、“枕席”、“长簟”等也因自己即日离家而再也见不到, “千载不复引”了(引,陈也)。物在人亡,今非昔比,可谓感因物起,悲由怀生。

诗人还以“祭妻”来概括自己的“悲怀”。 “朔望临尔祭”,每月初一、十五都在亡妻灵前恭肃祭奠,但未料一年竟过得这么快:“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时间一月又一月周尔复始地过去了,自己的哀情也一天比一天更为强烈“期月周,戚戚弥相愍”。“”、“戚戚”叠词的运用,前者强调时光速进,后者强调哀情随之剧增,既为顺承,又为因果;就连这么一点点聊表心意的祭奠也要结束了,于是“悲怀”更甚。

由“驾言陟东阜”至“安知灵与无”为第四层,叙说临行前为亡妻上坟的情形。中心旨意是“徘徊不忍去”。为何不忍?主要原因是: “孤魂独茕茕”。此乃继《其一》中“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而来。自己将远离家乡,只留亡妻独葬于此,冷清孤寂,自己如何能忍?为烘托此景此情,诗人描绘了坟地环境。在朝露凄凄,夕风烈烈的时节,坟场比别处更为悲凉, “落叶委埏侧,桔荄带坟隅”,凋落的树叶和枯萎的草根堆积、布满了墓道周围,极其萧条肃杀。此刻,诗人“望坟思纡轸”,泪眼望坟,昨日欢笑今日悲,霎时都到眼前来。百结回肠,郁闷、沉痛,如何能忍?如果说,三首诗均为哀悼,坟地情景应为高潮。

最后四句为第五层。诗人“遵朝命”, “强就车”,非为无情,实为无奈。心中悲情永不完结,即使此去帝宫遥远,那怕远至地极,仍比之不足,量之有余。全诗在这反衬句中以“悲”作结。我们似乎看到作者饮泣忍悲,辘辘远去了,而他一路热泪,一腔悲情却永驻人心,以至后人常将纪念亡妻的诗歌题名为《悼亡》。

《悼亡诗》三首自始至终字里行间都贯串着悲情、哀意,虽皆是作于妻亡一年后的临行前夕,但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先是“春风缘隟来”,继而“清商应秋至”,再是“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由春而秋至冬,从而展示了悲情深入的过程。还表现了场面的转换:先是望庐入室,继而室内徘徊,再是坟地哀悼,登车而去,概括了一年来,日复月, “寝”复“兴”,坐立不安,悲痛不已的情形。

潘岳大部分的诗作偏重形式,机械拟古,缺乏充实的内容,但《悼亡》三首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且这种情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魏晋时,封建礼教极为森严,作者却毫不隐晦地直抒自己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之而慰,为之而痛;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向来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潘岳却为妻子不仅仪容美好,心地善良,而且墨宝流芳,颇有文才,深感庆幸,因而失之愈悲。这在当时是可贵的。

钟嵘《诗品》曰: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宋书·谢灵运传》曰: “降及元康,潘陆持秀。”这些评价虽有过誉,但却说明潘岳在西晋文坛确实有着重要影响,而他的《悼亡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