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幽州马客吟歌》(北朝乐府民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幽州马客吟歌》(北朝乐府民歌)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 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这也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不着多说,坦率的女主人公已经毫不隐讳地和盘托出:“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前后两个“自言”,大致都有“自不待言”、“自不必说”的意味,流露出一种自信自豪的语气;“故”与前面“只与北山齐”的“只”语气相似。民歌语言灵活,都是当时的口语,我们也自不必拘泥,重要的是体味其神情与意蕴。这位女主人公有着北方姑娘的本色,快人快语,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她才不像当时南方姑娘那么羞羞答答、藏头露尾呢,什么“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啦,什么“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啦,什么“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啦,又是双关,又是比喻,又是暗示,斯斯文文,扭扭捏捏,像打哑谜一样。正是在这些地方,看得出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两句虽是全诗的立意之所在,我们尤应注意的却是前两句的取兴。“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与后二句句法、结构相似,无疑是对后二句的譬况,这是民歌的常用手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奇特的是一首爱情小诗,竟然以高山作比兴。爱情似乎像梦一般轻柔,情诗中的比兴也多是花呀、草呀、蜂呀、蝶呀这类轻柔的事物,如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常见的那样。而这首诗却用巍峨雄壮的山岳的形象,象征一对恋人的形象。这是一奇。两座高山,一南一北,遥遥相对,互不相干,而诗中却又化静态为动态,让它们迈开大步,互相靠拢,齐肩儿站到一处。这是二奇。再进一层,诗中“北山”显比“郎君”,“南山”则是女主人公的自比。古代北方素来尚武,所谓“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何况北朝时期战争尤为频繁,人们就更以勇武为美了,“男儿欲作健”、“健儿须快马”之类,便是他们的豪语。诗中的这位姑娘并不甘比“男儿”逊色,她不愿以“女貌”充当“郎才”的等价物。“郎君”既是威武高大的“北山”,她就要作挺拔刚健的“南山”,才能相互般配,相得益彰。这是三奇。这样,一首通常具有阴柔之美的爱情诗,在这里却充满阳刚之气,与“了无一语有丈夫气”(明胡应麟语)的南朝情歌大异其趣。景物无知人有意,因物取兴往往能透露出作者的精神境界,甚至透露出一个民族的素质与风貌,这种细小处切莫轻轻放过。明乎此,当你在北朝乐府民歌中读到“弯弓征战作男儿”的《木兰诗》时,就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了。 《幽州马客吟歌》(北朝乐府民歌)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北朝民歌,素来是豪荡奔放、慷慨激昂的,这首《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也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此歌在《乐府诗集》中列入《梁鼓角横吹曲》,共有五首,“快马常苦瘦”是第一首。与其它各首多写男女欢爱生活不同,这首诗是抒愤之作,它借用形象的比喻,揭露了当时北方社会贫富不均、劳者不获的极不公平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是篇难得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幽州马客”,当指北方以猎牧为生的骑手,他们处在社会的下层,对北方人民的饥寒生涯,有着深切的亲身感受。本诗就紧紧抓住贫苦的“勦儿”与任人驱使的马之间的某些共同之处,反复比照,真切地反映了那种社会现实。马在北方是最为常见的牲口,也是马客不可须臾分离的伴侣。它们受主人驱使终日奔走忙碌,其中快马消耗最大,而“鞭打快马”的现象,快马“食不饱,力不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韩愈语)的不平现象,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勦儿”,指劳苦之人,“剿”是劳的意思。快马受着鞭赶,勦儿却也受着统治者无形的鞭策,两者的处境,何其相似!贫苦人辛勤劳作,到头来仍然为贫穷所苦,而越是能干的人,越是卖命的人,处境却越为悲惨。诗中连用两个“苦”字,见得苦不堪言;两个“常”字,又见得这种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直接引起了最后两句的抒愤。第三句仍然以马作比,意谓那瘦弱的马只要喂它些谷草,也是能够长肥的啊!有一种解释说“黄禾”不是一般的干草,而是带谷的干草,此句意谓好料才能救活瘦马,若是这样,则此句意味更长。它的结穴是在最后一句。歌者虽自称“剿儿”,但他是人中“快马”,付出的劳动倍于常人,他自然有资格要求“有钱”,要求富裕生活,这要求就像快马须好料一样正常!因此,“有钱始作人”,是穷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企求;由于这企求事实上达不到,所以这一句又是对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的强烈愤慨。同时,“有钱始作人”看上去是无理的,难道无钱连人都算不上吗?但这个无理,却正好能耐人玩味、发人深省:在那个社会里,“人”只是富贵者享有的称号,而广大贫苦百姓,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这短短五个字,却透露出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心理上对人民的压迫之深;此诗的社会认识价值,亦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全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但不是简单的先比后赋,而是采取了错综安排的形式。具体地说,第一句讲马之瘦,暗含人之贫,第二句讲人之贫,又进一步深化了第一句的含义;而这两句,又都暗暗包含着劳者不获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第三句“黄禾起羸马”,一面回应第一句,承接第二句,一面又为第四句作了必要的导引。这样层层铺垫,最后一句就自然而然地跳脱而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歌者和广大人民的愤慨之情,也就随之而得到了爆发般的宣泄。北朝乐府民歌,不仅有悲壮苍凉的风格,其中的佳作,还具有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从这首诗中,亦可见其一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