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岛》《岛》
夸齐莫多 对你的爱 怎能叫我不忧伤, 我的家乡? 桔花 或许夹竹桃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荡漾。 一湾碧蓝的流水 催动悄然东去的玫瑰, 落花轻舐堤岸 在谧静的海湾低徊。 我依稀回到你的怀抱, 街头隐隐流来 温柔而羞怯的声音 呼唤我弹拨诗人的弦琴。 我茫茫然, 这似乎是童年, 又仿佛是爱情。 一腔乡思 蓦然翩飞, 我赶忙潜进 留不住的迢遥往事。 (吕同六 译) 【注释】 此诗选译自诗集《消逝的笛音》。“岛”, 系指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最南端, 四面环海, 气候温和, 盛产柑橘, 遍开夹竹桃花。按照当地风俗, 洁白的桔花是婚喜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代表了夸齐莫多早期诗歌创作的特色。西西里岛是诗人的家乡,那儿有秀美的风光,但贫穷落后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1908年的大地震对西西里岛上的人民更是一场灾难。但当诗人到了北方后,生活的艰辛,大都市的丑恶以及法西斯统治的重压,使他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失望,不能不回想起家乡生活的纯朴与平静。于是,诗人把西西里岛 (诗题为“岛”,这自然引起人的一种向往)看成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的理想所在。 诗的第一节直接切题,引出二、三两节对家乡的诗意描绘。第二节写西西里岛上最常见的桔花、夹竹桃,“清幽的芬芳/在夜空微微荡漾。”诗人选择夜这个时间来写桔花、夹竹桃,就可以尽写其芬芳,同时又加强了静的感觉。诗人似乎真的又回到了家乡,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漫步在田野,呼吸着微微的轻风吹送来的清幽香气,顿觉心旷神怡,一切烦恼苦闷也烟消云散。第三节是对静美境界的进一步扩展。空中是“清幽的芬芳”,地下却见 “一湾碧蓝的流水/催动悄然东去的玫瑰/落花轻舐堤岸/在谧静的海湾低徊。”玫瑰随流水波摇,落花逐浪花溅岸,流水碧蓝,海湾谧静,这境界,真不比陶渊明的桃花源差。桃花源里尚有人声,而这里却更加幽静魅人;一切都在动着,一切又都那么静!这正是孤独者理想的精神归宿。“诗人是极其孤独的,他们怎样来忍受孤独呢?于是诗便成为包含孤独的冷冻品名。”(夸齐莫多诺贝尔奖受奖演说辞)不过,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孤独已转化为甜美的意象,转化为对精神田园的向往。诗人似乎也不愿独自品味“悄然东去的玫瑰”,诗人的精神田园中也需要欢乐的笑声,于是,诗人的思绪又转到对童年和恋爱时光的回忆上。“街头隐隐流来/温柔而羞怯的声音/呼唤我弹拨诗人的弦琴。”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意象啊!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且是 “隐隐流来”,“温柔而羞怯”!那爱恋过他的女郎曾是那么柔情地呼唤他,现在也许仍在悄悄地呼唤他?呼唤他倾吐诗人的心声,呼唤他回归那无嚣乱的田园。但诗人茫然不知所从。童年给他欢乐,爱情让他迷醉,而现在,唯有回忆伴着他的孤寂。回忆只能带来一时的安慰,但当诗人急欲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烦恼时,他便连这一时的安慰也紧抓不放了。“一腔乡思/蓦然翩飞,/我赶忙潜进/留不住的迢遥往事。”赶忙潜进”,多么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啊! 诗的首节、末节一“起”一“合”,这并无新奇之外,但“起”得迅捷,“合”得干脆,与中间几节对家乡生活的描写紧紧地融为一体,使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完整而不呆板,则是本诗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岛》《岛》
翁加雷蒂 他来到一个 永远是黄昏的海岸上, 那儿有古木参天的森林。 再往深处走, 只听得羽毛的音响在召唤他, 炎热的水发出刺耳的击拍声 把羽毛的音响溶化, 这时他看到一个精灵 (本来没精打采,后又振作起来); 回身往高处看, 原来是一个仙女, 她伸直身子抱住一株榆树, 沉沉入睡。 他时而想到幻影, 时而想到真正的火焰, 后来到了一块草地, 那儿的阴影,在处女的眸子里 显得十分浓密, 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样。 树枝上,慢慢滴下了 一丝丝箭似的雨水, 那里,羊儿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下 打盹,有的羊儿 却在熠熠发光的地毯上觅食, 牧羊人的手透明得像玻璃, 亮油油的,仿佛害过 一场小小的热病。 (钱鸿嘉 译) 【赏析】 进入20世纪以后,意大利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更趋尖锐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尚未愈合,法西斯统治的阴影又漫过意大利半岛。这使人们普遍感到前途无望,死亡瞬间就会发生,“死亡正威胁着文明世界,迫使人们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对永恒的来世来说,生命只是瞬息间的浮华。人的肉体即渐渐衰老,直到消亡。想到此,人们不禁颤栗不已。”(翁加雷蒂语)诗人们于是努力在诗歌创作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运用简洁明快的诗体,吸取象征派诗人的赋诗法,写出梦幻般大自然的美丽,以此来隐喻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诗人被称为“隐逸派”诗人,翁加蕾蒂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来到一个/永远是黄昏的海岸上,那儿有古木参天的森林。”诗人起笔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幻想中的海岛,在这个海岛上,有羽毛的音响,仙女沉睡的娇姿,浓密的草地,恬静的羊群……神秘而温馨的境界,虽不能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却是人的心灵的理想归宿。隐逸派诗人常常通过构想虚幻的境界来摆脱现实中的失望情绪,这幻境既然是虚的,所谓心灵的安宁也就不免有了点自我欺骗的味道。但若抛开思想意义不谈,这类隐逸派诗歌则往往引人进入一个纯美的境界,给人各种美妙的感受。这并不仅仅是由于境界的虚幻,也由于诗人描写的细致、精妙、出神入化。“只听得羽毛的音响在召唤他/炎热的水发出刺耳的击拍声,把羽毛的音响溶化。”这两种音响多么不合谐,偏又融合在一起。“羽毛的音响”暗示了仙女的存在,同时,声响的幻化描写也为仙女的出现起了先声夺人的作用。而当他 (即诗人)看到仙女时,却见 “她伸直身子抱住一株榆树,沉沉入睡。”这似平常的一笔暗示出诗人对安然恬静心境的追求。他不敢相信那心境能得到,因而想到“真正的火焰”——诗人内心的这种不合谐音就使他难以把自己融进那幻境(或说理想化了的大自然)之中。他只能像一个观光者那样看一下,听一下,感受一下,却不能融化自己。像一个孤独的影子,那一切的美只增加了他的感伤情绪。但他毕竟还是领略到了那些美:草地的阴影“在处女的眸子里/显得十分浓密,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样。树枝上,慢慢滴下了/一丝丝箭似的雨水,那里,羊儿在宁静温馨的环境下/打盹,有的羊儿/却在熠熠发光的毛毯上觅食。” 一切都是美的,只有牧羊人的手“像害过一场小小的热病”。这又是一种不合谐,是诗人总摆脱不掉的现实思想的侵袭: 有了牧羊人,那羊儿怎得永远的恬静? 这首诗在用词上极为讲究。“羽毛的音响”、“炎热的水”,这都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融进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感受。“像橄榄树下的黄昏”,“一丝丝箭似的雨水”、“熠熠发光的地毯”……用语惊人,蕴含丰富,构画出了鲜明、细致而又略带不合谐的感觉意象。读《岛》一诗,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耳闻各种清脆之音,目睹诸般静美之景),又让人感到那境界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容易导引人们对它的向往。这是一首典型的隐逸派诗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