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寒花葬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2

婢,魏孺人媵也。3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4,葬虚邱5,事我而不卒6,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7,曳深绿布裳8。一日天寒,爇火煮葧荠熟9,婢削之盈瓯10,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11,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12,吁! 可悲也已!

1寒花:婢女名。志:通“誌”,记。2归有光(1506-1571):明代文学家,号震川,著作有《归震川集》。3魏孺人:归有光前妻魏氏。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媵(ying):陪嫁的女奴。4嘉靖丁西:即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明世宗年号。5虚邱:地名,在江苏省昆山县。6事:服事、侍奉。卒:终了。7鬟:环形发式。 8曳(ye):拖着。 裳:下衣,指裙。爇(ruo):烧。 葧(bi)荠:即荸荠。10盈:满。瓯(ou):小瓦盆。11冉冉(ranran):慢慢地。12奄忽:迅速。

【析点】 婢女寒花去世,平等而深情地写这篇“葬志”来悼念,这是归有光的可贵处。这篇葬志中,归有光以主要篇幅写寒花十年前的种种琐事:初媵时垂双鬟、拖绿裙的外貌;端荸荠而去时天真娇憨的情态;吃饭时灵活顾盼的目光。约略数笔,一个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目前。几件琐事都写到他的妻子。其时,他的妻子已先寒花四年而亡,因此这篇葬志也是归有光对亡妻的追忆,对旧日和谐的夫妻生活的怀念。

写往昔乐事,正见今日之悲凉;写往昔温馨,更见今日之孤寂。往昔与现在、和美与哀伤,形成巨大的反差,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

这篇葬志本没有什么广阔深刻的社会内蕴,但写家庭日常小事却不流于琐屑平庸,以透过生活琐事传达深情真意而取胜,也赢得了后世的读者。


《寒花葬志》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寒花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1)。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2),葬虚丘(3)。事我而不卒(4),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5)。一日,天寒,熟火煮荸荠熟(6),婢削之盈瓯(7);余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8),即饭,目眶冉冉动(9)。孺人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10)。吁! 可悲也已!

〔注释〕(1)魏孺人: 指作者的前妻,姓魏,原籍苏州,后迁居昆山,为光禄寺典簿魏庠之女。明清时七品以下的官的妻子封孺人。媵: 陪嫁的婢女。(2)嘉靖: 明世宗年号。嘉靖丁酉:公元1537年。(3)虚丘:在今江苏省昆山县东南。(4)卒:到头。(5)曳: 拖。裳: 下身的衣服。(6)爇(ruo)火: 烧火。(7)盈: 满。瓯: 瓦盆。(8)倚: 靠。饭: 此作动词用,吃饭。(9)冉冉:徐徐。(10)奄忽: 很快地。

〔鉴赏〕具有传统的古典色彩的墓志铭总是以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嘉言懿行的智者贤士为表现对象,韩愈就写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然而,归有光却写有《沈贞甫墓志铭》、《寒花葬志》。前者写的是功名不彰的一介书生,后者则写的是普通寻常的婢女丫环。显然,墓志铭的表现对象也转入世俗的人生了,这个题材转折,兆示了明代的审美思潮的重大变迁。按照古典美学的见解,墓志铭即诔文,“诔者,累也; 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而《寒花葬志》既无德行可言,又非旌其不朽。作者所描述的是一位婢女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没有叱咤风云的功业,亦无力挽狂澜的显赫勋绩,一切显得平凡、世俗,然而,在这里,树立了中国古代散文美学思潮变迁的路碑。整个《寒花葬志》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史的地位,不全在于上述的题材,更在于具体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

从艺术事实也就是作品存在看,体现了归有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而从创作主体看,则体现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对于对象观照的功能作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独特性不同于《陶征士诔》的作者颜延之,也不同于《柳子厚墓志铭》的作者韩愈。而归有光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积淀着并折射出明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归有光是以他的体现时代审美意绪的独特心理来观照、把握、传达客体对象的。这是我们鉴赏本文美学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处。

这篇墓志铭在同类题材中可算是一篇短文了。全文三节,重点在第二节。从表层意象上看,作者所表述的是寒花的具体身分。从二度层次看,则联系了归氏的妻子“魏孺人”。这篇短文,四次提到她,如果联系《项脊轩记》、《先妣事略》等也多次提及她,这里所写就不是偶然的了,隐含着对亡妻的怀念。“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在卒年葬地的概括介绍后,猛然涌起情感抒发的波澜: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作者所深憾的是,寒花的早天,未能侍奉到底。平直的叙述文字后情感的猛然跳荡,感叹语气的猝然迸发,加强了抒情效果。作者文字中包孕的是失声流涕的声调和哀思如潮。由叙述到抒情的陡转,溅发出文章的第一朵情感浪花。这里的陡转,是主体无法抑制的情绪冲击,它奠定了全文基调和抒情性的基本特征: 它是从情感出发而非罗列亡者的事迹。从深藏文词中的间接意蕴——审美情感,从表现于外的直接文词——“事我而不卒”的“我”来看,主体都有鲜明的存在,文章的审美特点也就从这里产生出来。清人张士元在《<震川文钞>序》中说,归有光的散文“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倒是说出了归氏散文的审美特征。归有光是从“我”的情感出发,去对对象寒花进行审美把握的。

寒花侍奉“我”的日子里,所忆及并形诸笔墨的事情甚多,但作者既未平板罗织寒花一生的行状,又未选取一般的事迹,他只捕捉了三个细节。三个细节的运用,从审美传达的角度看,我们尽可以说作者善于选材,尽可以说作者善于知微显著,由点及面,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们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上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信息论说明,储存于归有光主体结构中的寒花信息,可谓多矣。但是,如何搜索和提取信息,却有赖于主体的心理,特别是这类写身后墓志铭的文章更体现出主体的信息检索功能质。最能激活归有光主体感受的信息的是这三个细节,于是才有本文第二段的艺术事实。第一个细节,是寒花的外形,从“初”字看,这是原初性的审美表象。而历时多年后仍清晰如画,适见主体审美感受之深刻,成为审美中的优势中心。“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罗疏几笔,勾勒出寒花初进归门的素描图。它所显示的对象的自然质是寒花作为十岁孩童的外在肖像; 它所显示的主体的审美功能质是作者记忆表象的兴奋和深隽。事隔多年感受最强的是双鬟的形象、深绿的颜色。

第二个细节是吃荸荠。“一日”的词义显示出选择性,也表明对象信息系统最能激起主体情绪信号系统的是特定的一天中的特定一事。“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这里,以“婢持去,不与”的特定动作显示对象的调皮举止,活画出人物的情态,而充溢其间的是盎然的情趣。这一情趣由三方面构成: “我” 自外而入的径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的顽皮举止; “魏孺人笑之”的音态笑貌。三者的互相作用、感染,形成家庭主仆间融融的调趣氛围。这一氛围正是其美学情味之所在。

第三个细节是吃饭时的情景。“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余以为笑。”这里同样是由三人所组合的生活画面,而又以寒花作为主位形象。“目眶冉冉动” ,如“颊上三毫” ,精光四溢,小女仆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神态惟妙惟肖。而作者也正是在这里选择了他最有感受的情景。

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的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 疏淡几笔,表现俱足。

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 可悲也已! ”这里真正是体现出苏轼所说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绪特征。而归有光的这一情绪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愈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愈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天,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着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

清人黄宗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写道: “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确是的评,道出了归有光这类以“女妇”为表现对象的散文抒情性的基本特征。而这一特征的表现,又正如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氏善于提取审美感受中最动人的情感,又善于表达这种感受,才获得上述的赞誉的。通篇发乎情而终乎情,从“命也夫”的失声悲恸到“可悲也已”的放怀抒吐,始终盘旋的是情感,略无阻隔却荡气回肠。这里不是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理性主义节制,既未借题发挥精理微义,又未象传统的墓志铭阐述故人的理性精神,一切都来自经验世界中的感性表象。

归有光为一个名不彰位不显,仅是家庭小女仆的寒花撰写墓志铭,他把家庭中的主仆关系写得融然洽然,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与人关系的新变动,标志着散文正在走向生活的审美趋向。

更重要的是,作者审美选择的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情景,这在传统古文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归有光却作为最主要的对象加以表现。作者以感受来选择、评价生活,感性主义取代了理性主义。所有这一切的主客体特征形成了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正统古文趋于式微; 在客体上接近世俗生活,主体上接近日常情感的审美新要求正在形成。这一新要求在《寒花葬志》中得到完美的表现,因而归有光的这篇散文和《项脊轩志》等成为正统散文向近代散文转折的重大标识,它的审美影响一直及于袁氏三兄弟的“公安派”散文。而这一点和市民文学、小说戏曲的审美趋向是同步的。归有光能够在《寒花葬志》中以近代美学气息的笔调感应出时代心意的变异,真正是印证了得其风气之先的美学命题。而这正是积淀在本文深层结构中的美学精英。

字数:3362
裘取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38-1242页.

《寒花葬志》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邱,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葧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11)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震川文集》)

注释①寒花——作者婢女的名字。志,通“誌”,记。②魏孺人——作者前妻魏氏。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③媵(ying)——陪嫁的人。寒花10岁时陪嫁,9年后夭亡。④嘉靖丁酉——嘉靖十六年。⑤曳(yi)——在此是拖着的意思。⑥裳——在此指裙。⑦爇(ruo)——烧。⑧葧荠(biqi)——即荸荠。⑨瓯——小瓦盆。⑩冉冉——慢慢地。(11)奄忽——迅速。

赏析人走到中年,经历的事也就不少了。如果事事都记得,岂不累煞。幸好

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他总是也只能是记住那些对他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而且这些永志难忘的记忆中的瑰宝,并不一定都很重大,有的也十分琐细。这篇悲悼死者的短文,所记下的在别人看来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件件小事。但在这些平凡而细微的琐事中却寄托着作者厚重的深情,一缕淡淡的哀伤而又真挚的情思伴随着往事从作者记忆深处一齐涌现。

寒花就像她的女主人一样,正当青春华年,却过早的离开人世。这是人生的大不幸。然而,寒花又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婢女,一个不为人看重甚至轻贱的小丫头,却在主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且她的主人不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一个重视个人感情的大文学家,他把对寒花的记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因而能够传之永远,不然,谁还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寒花呢?多少和她同命运的小姊妹不是早已默默无闻的消失了么?这难道不是她难得的幸运?

主人记得,她刚陪嫁来到归家时,才十岁,还是一个没有长成的小姑娘。她梳着两个小抓髻,穿着深色的绿布裙。也许是个头矮小,而裙子又长大吧!裙子总是拖着!多少年过去了,主人也没有忘记小寒花衣着不太利落的可笑模样。

主人还记得,一个冷天,寒花削满了一盆煮熟的荸荠,正好这时自己从外边走进来,顺手拿起就吃,寒花竟然淘气地把盆子端走了,似乎只有女主人才有资格吃她削好的东西。在寒花幼稚的心里,不仅认为只有小姐她该好好侍候,也许还觉得只有她和小姐最亲近吧!不是吗?她是从小姐娘家来的,只有她才是小姐的“娘家人”、贴心人。她对小姐的偏爱和对新主人不够亲切,在她看来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两位年青的主人也理解她的心思。所以,她这个不太得体、有欠礼貌的小动作,不仅没有受到责备,相反的“魏孺人笑之”,笑她的天真可爱、笑她的傻气,笑她还不懂得,女主人和自己的丈夫才是最亲近的。

主人没有忘记,当他们夫妻用饭时,都让寒花倚在桌旁一块儿吃。每当这个时候,寒花总是慢慢地眨动着眼皮,一副调皮的样子。也许寒花对这位新主人还有着距离和陌生感吧!所以,老是眨巴着眼在审视他、探索他,因而“孺人又指余以为笑”,似乎在告诉丈夫,小家伙一直在“研究”你!

作者用充满爱意和深情的笔调所叙述的这件件小事,使小寒花的形象多么活脱、鲜亮地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小家庭主仆之间、夫妻之间往日亲切、融洽的欢乐气氛也弥漫在纸上。

作者的妻是在寒花去世前四年离开他们的。一对恩爱夫妻竟然中途分手,命运是太残酷了。这四年对于还活在世上的作者该是多么难熬的日月。无尽的思念与回想会不时涌上心头。寒花的去世更加重了对亡妻的眷念。这,我们从字里行间已经感受到了。作者虽然是在纪念寒花,但处处都闪现着他妻子温柔、多情的笑脸,时时都流动着他们夫妻之间和谐、亲密、理解的暖流。虽然往事如烟,但欢乐的记忆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色,它是长青的。这是作者记忆中的一片绿地,永远带着生命的绿色。记忆中的往日欢乐轻轻地抚慰着他眼前的寂寞与悲哀。也许这正是人们往往爱打开记忆的闸门去细细品味那些咀嚼过多少次的往事的原因吧!


《寒花葬志》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 ① 魏孺人媵(yìng 映): 魏孺人,作者前妻,南京光禄寺典簿魏庠次女。孺人,明代七品职官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又通用为对妇女的尊称。此系尊称。作者写此文时,尚未中举。媵,陪嫁的婢女。 ② 嘉靖: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丁酉: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 ③ 虚丘: 地名。作者家乡江苏昆山县东南有丘虚镇,二字或倒置。一说,“虚”同“墟”,“墟丘”即大丘,土山。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寒花,为作者婢女的名字;葬志,是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题旨所示,在于悼念亡故之人。全文仅一百多字,简洁凝练,一往情深。

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言身分: “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言死日: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言葬地: “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节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迸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在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 “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 “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孺人两笑,前一“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末了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的心情: “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则艺术小品,在艺术表现上有几点特色值得注意: 第一是构思精巧。文中既无奇特的内容,也无曲折的情节,所写之事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凡的琐事,似乎信手拈来,全不经心,其实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寒花三事都紧紧围绕思念亲人这个中心而着意择取,决不使读者感到堆砌罗列、平庸杂乱。文中既悼亡婢更悼亡妻,运笔灵动,小巧精深。第二是叙事寄情。列·托尔斯泰说: “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论艺术》)归有光以其所体验过的感情诉诸笔端,不借表白,而凭形象。形象由叙事而出,感情借形象而生。文中,就寒花琐事略加点染,就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突现出来,同时也把魏孺人的形象勾勒出来。形态逼真,真情尽露,生发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第三是文风淡雅。文中语语亲切,如话家常,“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这种“自有风味”的淡雅文风,在欧阳修、苏轼之后又别开生面,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乃至现代作家朱自清《背影》、《给亡妇》一类的至情之文也深受其影响。

归有光的散文不足之处,一般说,在于题材范围过于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本篇亦然。但与明代“前后七子”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相比,归文的“独出于胸臆”无疑要高出许多。无怪清人黄宗羲说: “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字数:1884
刘立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