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街》《大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 刘易斯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生于医生家庭,曾为新闻记者。小说有《大街》、《巴比特》、《王孙梦》等,描写了平庸的生活和市侩的形象,以及“拓荒者”的勇敢精神。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大街》1920年发表。小说虚构了戈弗普雷里镇的一条大街,用来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的保守和庸俗。这条大街是每一座城镇大街的延伸。主人公卡罗尔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理想追求者,她执着于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 女大学生卡罗尔有一天走过校园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 在大草原上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尽管美国中西部的拓荒期业已结束,但她年轻的心里仍充满幻想。 毕业后,她到图书馆工作,在那里认识了威尔。威尔比她大十几岁,是美国中西部戈弗普雷里镇上的医生。他的家乡,那个人口不多的小城镇对卡罗尔很有吸引力,他俩结婚后就一起去了那儿。 卡罗尔花了32分钟就逛完了戈弗普雷里的大街,她感到非常失望。店铺杂乱无章,旅栈苍蝇乱飞,酒鬼哼着下流小调。她恨不得立即逃离这座小镇。 卡罗尔还是在戈弗普雷里住了下来,决心按自己的设想来改造这座城市。她认为不是她征服大街,就是大街吞没她。她从自己那位乡下人气的丈夫入手,用诗歌来陶冶他,但威尔边听边打哈欠。 卡罗尔打算改建寒碜的市政厅,进而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她考察地形、查阅建筑资料,亲手设计。可惜她的计划无人赞成,人们感到现存的一切不需要改变。卡罗尔并不灰心,为了重建戈弗普雷里的伟大理想,她挨门挨户苦劝那些有钱人捐款,即便受到嘲弄也不以为然。她还结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讨论改造大街的计划。裁缝瓦尔堡对卡罗尔积极支持,两人很谈得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相爱了。由于被威尔发现,加上大街上的流言蜚语,瓦尔堡不得不离开这个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卡罗尔希望战争对传统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积习有所冲击。大战结束后,镇上参战的人陆续返回。他们一脱下军装还是过去那副老样子。她觉得大街令人窒息。人们都反感她,丈夫也变得冷漠无情。她终于逃离小镇来到了华盛顿,在那里找到了工作,并结识了各种人。她渐渐发现华盛顿也不过是戈弗普雷里大街的延伸。就在她再度失望之际,威尔来接她回去。 卡罗尔生了个女孩,她为孩子的前途作了种种设想,不过她最终还是希望孩子能实现她的梦想,改造大街,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尽管她已到而立之年,改造大街、重建城市的理想始终没有丢弃。如今她从小事做起,执着地向前一步一步地迈进。卡罗尔看着孩子说:“这孩子到2000年会看到什么呢? 会做些什么呢?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可威尔什么反应也没有,只是又打了一个哈欠。 《大街》《大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作家路易斯(1885—1951)的长篇小说,现代美国讽刺文学的杰作。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座拥有几千人口的戈镇。主人公卡罗尔·米尔福德是个聪明美丽而天真活泼的少女,她在布杰洛特学院学习4年中,参加过10来个社团,有意实践“大众文化的各种技艺。”大学毕业后,她到芝加哥搞图书编目工作,见过高唱《国际歌》的俄国籍犹太人,注意到人们关于工会、女权、矿业国有化、弗洛伊德和罗曼·罗兰的议论。她在圣保罗图书馆工作了三年,曾经拒绝几个男人的追求,后来,她和比她大十二、三岁的肯尼科特大夫认识了,一见倾心。婚后,新娘卡罗尔跟随丈夫肯尼科特来到了戈镇,很想在这里干一番事业。戈镇大街只需32分钟就可以走遍,商店、旅馆、住房外表破烂不堪,内部乱七八糟,四处污渍斑斑,苍蝇嗡嗡乱飞。酒店里传出淫荡的歌曲,不堪入耳。土里土气,又洋洋自得的居民,令人发笑。这一切使卡罗尔大失所望,竟产生了逃离小镇的念头。但她毕竟住了下来,并且打算将丑陋 鄙俗的戈镇,改造成一座美丽、文明的城市。她从人的精神和社会物质两方面开展工作,很重视诗歌陶冶人性的作用,希望镇上的妇女读书会可以净化社会风尚。可是,酷爱金钱的丈夫一听她朗诵诗歌便打哈哈;妇女们对于莎士比亚,拜伦和彭斯毫无兴趣。她也曾提出改建市政厅,重建新城的主张,宣传民主、平等,反对城里人剥削乡下人,但遭到大家的反对和嘲笑。许多居民认为现实一切都好,不必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镇有人参军了,社会似乎动荡起来,但战后参战的人纷纷返回,大街上还是平庸的老样子。不少人在战争中捞取了利益,肯尼科特也不例外。卡罗尔不满意戈镇庸俗气氛和丈夫的冷漠,带着孩子到华盛顿去了,在那里,她结识了妇女运动的领袖,扩大了社交活动范围。两年后,她又回到戈镇,准备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建设美好的大街。她瞩望于伟大的未来,仍然豪情满怀。 卡罗尔决心做一个社会革新者,建立一个文明的新戈镇,她特别注意妇女教育问题,”上等社会”的守旧问题;她虽然多次遭受到人们的诽谤与攻击,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关于这些方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年轻的美国人勇于冲击旧势力的战斗精神的赞扬。卡罗尔和“戈镇”的冲突,预示一代人对30年代不景气的美国社会的不满情绪。作者把未来的女权主义者的色彩涂在卡罗尔的身上,富有深意。她离家出走不久又回到丈夫身边,就此而论,确实是个“蹩脚的娜拉”,但是她始终忠实于自己的改革社会的理想,却又超过了娜拉。在小说结尾,作者意味深长地描写卡罗尔的理想,她祝愿自己的女儿能在2000年看到“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人类的飞船正在驶向火星!”小说叙述戈镇的守旧居民时,选择了多种多样的讽刺语言。它的讽刺有多侧面的角度:有辛辣的嘲弄,如对博加特太太的丑态及伪善的描绘;有含笑的批评,如对肯尼科特不懂文艺和沾染上“乡村病毒”(市侩性)的戏谑。 《大街》一问世,立即轰动全美,一年之内连续重印28次,创造了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惊人的记录。这部作品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文学声誉,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人们竟相传诵他的作品。因此,路易斯满怀激情地说:“我的文学生涯,就是从《大街》开始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