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④。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⑤,兢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⑥。后闻某处井倾仄⑦,不可汲⑨;某家楼台南北易向⑩;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聊斋志异》) 注释①戌刻——晚九点左右。②稷下——今山东济南。③俄而——一会儿。④错折——错位折断。⑤裸聚——光着身体,聚在一起。⑥未衣——没有穿衣服。⑦倾仄——倾斜。⑧汲——打水。⑨易向——调转方向。 赏析这是篇记实性的小品。记叙了华北的一次大地震。作者把地震时的怪异现象和人们的惊恐,写得眉目清晰,一丝不乱,把地震的全过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先点明地震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交待了地震的地点——“稷下”;时间——夜晚。作者不用常例“对饮”,而用“对烛饮”,绝非画蛇添足,是再次强调地震之时。接下来,作者从地声、初震、大震,以及人们的惊恐状和震后传闻几个方面来写,把猝然而至、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景写得如在目前。写地声,“自东南来,向西北去”,滚动如雷,这巨大流动的声响似在耳旁,特点鲜明。写初震是用的眼前景:“几案摆簸,酒杯倾覆”,不能“对烛饮”矣,屋中梁柱,“错折有声”,孕含更大危险,写得真切、形象。写大震用墨最多,是全篇重点。作者从容运笔,巧妙地捕捉到当时的场景。“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是所见;“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是所闻;“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是所感。这样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毕后,再总写一笔:“河水倾波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写出了天塌地陷般的险景。下面写大震才停,人们骇异惶急不知所措的情状,作者巧妙地摄取了一个镜头:“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这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不寻常、极为罕见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压倒了一切,它把人们在大灾大难面前惊惶之至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展现无遗。最后再写震后传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点出了震灾的区域和程度。到此,把这场巨大的突发性的地震全过程和种种情状,历历如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其严整的层次、简约的笔法都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描叙以时空为顺序,由近及远,由点及面逐层展开。这既适应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也使叙写富于延伸性和流动感。还应指出,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利,使读者在时间推移的同时,看到空间的变化;在空间的转换中,更加深了对时间的记忆。作者用“忽”(忽闻)、“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后”(后闻)等,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绾结了各层次的递进关系,表示了时间发展的顺序。在这中间,揉合了空间位置由近及远的转移。先写室内身边眼前之物,桌椅摆簸,屋梁咔咔作响,这是局限于作者所居房舍的近景描写;继而写室外,写全城“墙倾屋塌”、“儿啼女号”,描写扩展到一个区域;最后再俯瞰这次地震对齐鲁大地的广泛影响,井口倾仄、楼台易向、山裂、水灾,都表现了地震灾害的烈度和广度。这样时空结合的叙述方法,自然把地震之始终、波及范围、影响程度都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本文的语言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小品要“小”,洋洋洒洒的长篇不能列入小品之列。然而篇幅小并不等于包容量小,这就给作者提出更高的语言文字要求,就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有功用,决不能有废词赘语。本文的语言就精炼之至,传神之至,确实作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地震》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 (1),地大震。余适客稷下(2),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3);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4)。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5),沂水陷穴(6),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7),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注释〕(1)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2)适:恰好。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附近地区。(3)仆: 倒。(4)并: 都。(5)栖霞: 县名,在山东省东部。(6)沂水: 县名,在山东省东南部。(7)溲溺:小便。 〔鉴赏〕《地震》虽然收录在《聊斋志异》中,但它不是小说,而是记叙散文。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山东发生了一次至今仍为科学界所重视的大地震。蒲松龄的这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就是这次地震情况的真实记录。 文章起首两句,交代地震发生的时间,以及作者自己身在何处,正做何事。内中包含三点意思: 点题,强调文章的纪实性,指出在灾难降临之际人们是怎样的浑然不觉。地震即将发生,而蒲松龄与表兄正在灯下对饮,就是例证。 接下去便是对地震情况的具体描述。作者紧紧抓住纵向的时间线索,把地震的发展变化过程极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忽”、“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后”,合成一条经线,贯串全文,使内容连成一体。地震本是瞬息万变、惊慌恐怖的复杂场面,但作者叙述起来偏是从容不迫,条理井然,面面俱到。这全是上述表示时间的词语界划与节制的结果。随着时间线索的纵向发展,作者又连续不断地向横向展开,把地震的发生发展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先有地声,“自东南来,向西北去”。接着小震,“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继之大震,“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最后,“稍定”。一个“稍”字,说明还有余震。这与科学家对地震几个阶段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科学家多是从地壳内部的结构变化来剖析地震,而蒲松龄皆用地面景物的动荡变形来描述地震。科学与文学的分野,在这里体现得十分鲜明。 大自然的变化是文章横向展开的物的侧面,而人在地震过程中的心理情态则是横向展开的人的侧面。物人混同,因果相应,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体。对于人的侧面的表现,自然也是依附于时间的脊干的。且看: 听到地声时,“众骇异,不解其故”; 小震已经开始,人们只是“相顾失色”,头脑仍然没有反应过来,“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这些皆是蒲松龄根据在表兄家中的眼见身受所作的记述。下文,由于蒲松龄已“疾趋出”,视听面随之扩大,于是便转入了对全城惊怖景象的描写。“儿啼女号,喧如鼎沸”,“鸡鸣犬吠满城中”,“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然后,又补写地震后各地的传闻: “某处井倾侧,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由此,我们又可以理出一条空间线索: 由屋内到屋外,到全城,以至于广大的地震区域。 全文就这样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 既写物的侧面,又写人的侧面; 纵向发展,横向扩延; 物人俱陈,因果相对,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艺术立体。再加上,开头第一句中的“地大震”和末一句的“此真非常之奇变也”,起结相合,两端包裹,显示出了简洁、严整、充实的文学格式之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三百多年前,蒲松龄经历了这场地震,并把它描述出来,却丝毫未染迷信色彩,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在正文之外,作者又附记了一个妇人在夜间于狼口夺儿的故事。并评论说: “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作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在地震中男女裸体相聚告语的事,再作一番议论。这是一种叙议结合的“异史氏曰”。但故事本身殊无意味,给人以续貂之感,甚至破坏了原文的完美。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当是确论。 字数:1843 张远芬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15-1517页. 《地震》
清·蒲松龄2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3,地大震。余适客稷下4,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5,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6。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波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7,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8,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9;栖霞山裂10;沂水陷穴11,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2蒲松龄(1640-1715):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等。3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康熙,清世宗年号。戌刻:晚七八点钟。4适:适逢。客:客居,寄居。稷(ji)下:地名,在今山东临淄以北。5俄而:片刻。6鼎沸:水开了锅。7逾(yu):过。8仄:通“侧”。9易向:变换方向。10栖(qi)霞:县名,在山东东部。11沂(yi)水:河名,在山东南部。 【析点】 清代此次大地震,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预震、强震、震后的情景,文章中都作了具体而详尽的记述。本文,作为一份地震史料,其珍贵价值不必赘言。以文章而论,其涉笔之广泛,文路之清晰,状物之生动,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小至酒杯、鸡犬,大至建筑、山河;微至一街一舍,广至一个地域,纷纭万象,作者绘声绘色地极写其“非常之变”。物象千变万化一反常规,而文章行笔却有“规”。作者以一己为基点,以预震、强震、震后这样一个时间程序,由近及远地将一己之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述,读来错落有致。此文记述,显然采用的是顺叙方式。这种记述方式,层次清楚,然而容易使文章形成流水账,不易感染人。本文由于文笔形象生动,诸物象皆从“变”字着墨,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而不生絮絮之感。 作者写“变”,又运用了“暗喻”艺术手段。其所记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文章涉墨,从预震、强震乃至震后的情景,却令人感受到似一个巨大的无形怪物纵横来去的境况。为此,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有如“志怪小说”,怪异而又真切,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笔法之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