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对悔婚的处罚
《唐·户婚律·许嫁女扳婚书》规定:“诸许嫁女已经扳婚书及有私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而辄悔者,杖六十(男家自悔者不坐,不追聘财)。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聘财无多少之限,酒食者非以财物为酒食者,亦同聘财)。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不娶,还聘才,后夫婚如法。”即言已将女儿许给他人,且订立婚约,或虽未订立婚约而已接受男方的聘礼,且对男方诸情况,如是否有残疾,年长或年幼,是庶出或是养子等都全面如实地知晓,而事后悔婚的,应处罚杖刑六十。如果是男方自愿解除婚约的,则不按该条处治。如果女方家长先后与不同的男方订立婚约,即以一女许配给二夫者,如后婚已成,则处徒刑一年半,后立婚约且情知已有婚约在前者,减刑一等处罚。女子追归前所许一方,如前立婚者不愿迎娶,则由女方退还聘礼,视该女与后夫的婚姻为合法。对悔婚行为的刑事制裁。在唐以后的历代婚姻法中均有所规定。从唐代起将“订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为婚姻成立的要件之一,使订婚的效力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