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吕氏春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后,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和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死后,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号称“仲父”。他执政期间,出兵灭掉东周,又攻取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建立了三川、太原、东郡。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曾命门客“人人著所闻”,汇编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共26卷,160篇,20余万言。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其内容“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为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反映了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过程中文化融合的趋势。

由于《吕氏春秋》综合了老庄、孔孟、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农家等各家之长,故又有杂家之称。

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吕不韦因事件获罪牵连,罢官移居封地河南。公元前235年,流徙蜀川途中,被逼自杀。


古代文学作品《吕氏春秋》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书名。由战国秦宰相吕不韦的门客合编而成。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并将其列入“杂家”,又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高诱《吕氏春秋序》说:“不韦乃集儒士,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今人冯友兰《吕氏春秋集释序》说:“《吕氏春秋》为我国最早之有形式系统之私人著述。盖自先秦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虽百家并起,各有述作,然皆仅具篇章,未有如后世所有之整书也。若世所传之《墨子》、《庄子》等整书,乃秦以后人所结集,非其本如此也。即此等整书,就形式系统上言,亦不过差优于后世人之文集。独《吕氏春秋》乃依预定计划写成,有十二纪、八览、六论。纲具目张,条分理顺。此在当时,盖为创举。所以书成之后,文信侯布之国门,以自矜夸也。惟其书成于众手,各记所闻,形式上虽具系统,思想上不成一家。然此书不名曰《吕子》,而名曰《吕氏春秋》,盖文信侯本自以其书为史也。《史记》谓吕不韦以其书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亦以为吕不韦以其书为史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以《吕氏春秋》与《左氏春秋》、《虞氏春秋》并列,是史公亦以此书为史也。以此书为史,则其所记先哲遗说,古史旧闻,虽片言只字,亦可珍贵,故此书虽非子部之要籍,而实乃史家之宝库也。”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根据《吕氏春秋·序意篇》中“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等记载,断定该书成于“秦始皇八年”,“草创或当在六七年。”又说:“大体上它是折衷着道家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尊重理性,而对于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弃的。它采取着道家的卫道的教条,遵守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行夏时,重德教,隆礼乐,敦诗书,而反对墨家的非乐非攻,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诡辩苟察。它主张君主无为,并鼓吹着儒家的禅让说,和‘传子孙,业万世’的观念根本不相容。”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尽管《吕氏春秋》出自诸宾客儒士之手,但基本上仍反映了主持者吕不韦的思想。其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性质;其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天地”,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思想成了该书政治思想的核心。此外,该书还保存了很多先秦的史料和当时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被后世学者所珍视。该书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而组织严密,语言不仅沈博艳丽,而且整齐简练,运用故事来说理,生动形象,逻辑性和说服力也很强。全书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汉高诱有注。今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等,都是校著名的注本。


《吕氏春秋》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因书中有《八览》而得名),先秦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类,称此书“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此书成于“秦八年“(《吕氏春秋·序意》),当为秦庄襄王灭东周之后八年,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确知成书年代之书。全书26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每纪下又分为5篇,每览下分8篇,(其中《有始览》佚一篇),每论下分6篇,纪后有《序意》一篇,合计160篇。纪、览、论各成系统,十二纪为全书总纲,如《序意》所言:“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每纪以月令起始,按春夏秋冬分目,每目又分孟、仲、季,每月为一纪。八览重在君道与治术,分别名为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六论为杂篇,分别名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全书成于各家各派之手,各说杂陈,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学说为基础,兼余阴阳、名、法、墨、农诸家之说,堪称集战国诸子思想之大成。汉高诱《吕氏春秋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杨雄相表里也。”全书精心设计,自成系统,在先秦著述中为仅见。据《史记·吕不韦传》记载,此书成书后,吕不韦曾下令“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书在秦始皇时被禁毁。

《吕氏春秋》自东汉高诱为之作注以后,注释研究者代不乏人。现存最早版本为元至正年间嘉兴路儒学刊本,今藏北京图书馆。后世多有校理刊刻本,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蒋维乔等《吕氏春秋汇校》详加校订,斟酌弃取。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198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吕氏春秋译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