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卖炭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伐薪(xīn):砍柴。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苍苍:灰白。 营:经营,用处。辗(niǎn):轧。辙(zhé):车轮轧过的痕迹。翩翩 (piānpiān):轻快的样子。骑:指骑马的人。黄衣使者:身穿黄衣的太监。 白衫儿:太监的爪牙。把:拿着。敕(chì):皇帝的命令。叱(chì):吆喝。 宫使:出皇宫采办东西的太监。绫(líng):一种丝织品,像缎子而比缎子 薄。直:即“值”。价钱,代价。

【大意】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 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 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 (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 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 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 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 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

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抱着满怀的希望,天 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 长安城。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 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 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个得 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 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 到了老人的面前。他们口中宣称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一面厉声吆喝着 老牛,命令老人将炭车赶往北边的皇宫中去。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 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 办。最后,半匹薄红纱,一丈粗绫罗,不值多少铜钱,被系在牛角上,充当 “收购”那车炭的价钱。今年的衣食怎么办啊?老人绝望地踯躅(zhízhú) 在寒冷的街市上……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85-86页.


名诗《卖炭翁》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①翩翩: 行动快捷的样子。②黄衣使者白衫儿: 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宦官。一说指宦官及其手下帮助采购货物的人。③敕:皇帝的命令。④半匹红纱一丈绫:唐制、丝织品可以充作货币。⑤直: 同“值”,价钱。

【诗大意】 卖炭为业的老人,在南山中伐薪烧炭。烟火熏烤过的脸上布满尘灰,白发苍苍十指比炭还黑。卖炭的钱用来作什么?人要活总得穿衣吃饭。身中虽然没有棉衣挡寒,可是因为怕炭卖得太贱心里却盼望天再冷些。夜里城外下雪有一尺厚,天刚亮就赶紧驾着炭车沿着冰冻的车辙进城。人饿牛困太阳已升得老高,却没有一个买主愿要。飞快地过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 走近了才知道是宫中的宦官老爷。他们掏出了皇帝的命令说是宫里要炭,命令老人赶着炭车送到北面的皇宫。一车炭,千多斤,宦官们想要舍不得又有什么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头上就算是卖炭的价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所谓 “宫市”,就是宦官根据皇宫的需要到市场上采办货物的行为。宦官采买货物,名义上说是按价付酬,实际上却是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他们往往以低于实物价格一倍或数倍的货款强购民物,甚至分文不给。“宫市”据史书记载,自玄宗时即开其端,到唐德宗、宪宗时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贞元、元和年间扰害人民的弊政之一。当时有许多正直的官员如韩愈、柳宗元等都通过上书、撰文等抨击过这一弊端。白居易则采用诗歌这一有力工具揭露了它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和给社会造成的混乱,他通过描写卖炭翁的遭遇,控诉了宦官敲榨剥削人民的罪行,表现了对深受其害的劳动者的深切的同情。

作者是著名的叙事诗大师,特别善于用明白如话的诗歌语言真切、生动、细致地叙事,通过叙事以及在叙事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在客观的事实面前凭直觉得到应该得到的结论。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刻画了卖炭翁这个普通劳动者的外貌,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个头发花白,十指漆黑,满脸尘灰烟火色,身穿褴褛的单衣,佝腰驼背地在山中辛辛苦苦地伐木烧炭的老人的形象,激起了人们对他的强烈的同情。然后引导读者进入卖炭翁的内心世界,让人们体验这个老人内心深处的辛酸与痛苦。作者围绕着他由希望到失望这一心理特征,采用明、暗两种写法,深入细腻地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明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这是暗写。天遂人愿,雪降天寒,老人暗自高兴,尽管衣单身寒,但炭总是会卖个好价钱的。然而“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天刚亮就进了城,太阳老高了还不见买主,老人的心渐渐发冷,希望逐渐变成了失望。突然看见有“翩翩两骑”朝这里走来,老人心里又产生了希望,他们大约是买炭的人吧?他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一点。然而当他们走近了,老人却领略了彻底失望的滋味。原来,来人是那些令人心惊胆寒的宦官。作者通过对卖炭翁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卖炭翁不断挣扎、奋斗、而最终希望破灭的痛苦经历,揭示了劳动人民连一点基本的生存权利都难以保证的悲剧命运。

作者也很善于采用尖锐鲜明的对比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爱憎和刻画人物形象,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卖炭翁明明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因为担心天暖炭贱而希望天更寒冷一些。辛辛苦苦烧成的木炭,从遥远的南山忍饥挨饿把它送进长安城里,本希望能换取“身上衣裳 口中食”,结果却是“一车炭,千余金,”只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悬殊的差价,反映了这场“交易”的极大的不合理,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宦官的憎恶。

另外,作者还善于把具体事件提高到一般的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卖炭翁》取材于社会实事。据韩愈《顺宗实录》记载,一次在宫市上,宦官抢夺了农夫的柴后还要抢夺他的驴,农夫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痛打了宦官。皇帝听说后“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白居易则把农夫换成一个老弱无助的卖炭翁,把宫使写得更加强横跋扈,删去了皇帝贬谪宦官,抚慰农夫一节。因为发生在宫市上的悲剧并不是皇帝都能过问的,况且“宫市”本来就是根据皇帝的旨意产生的。经过如此精心结撰,会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宫市”的弊病,更同情卖炭翁的遭遇,同时也使作品更有社会意义,而不局限在对某个农夫的同情和对某个宦官的鞭挞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