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劝学》 - 唐·孟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劝学》 - 唐·孟郊

唐·孟郊

击石乃有光,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这是一首劝勉诗,勉励青少年立志求学、及早成才。

诗篇通俗易懂。第一、二句:击石才可取火,不敲击的话,连烟都没有。现代有火柴、打火机之类,古代靠的是击石取火,因此,这在唐代是人人皆知的、极为日常的事。以此作比,浅显明白。第三、四句:人经过学习才懂得道理,不学的话,是不能懂得道理的,这犹如“击石有光”、“不击无烟”一样明明白白。第四、五句:万事必须依靠自己的运用、实践,才能学好、用活,别人学得再好、用得再活,那只表示别人的贤明,而并非自己能干。这两句诗进了一步,由学习讲到了运用,由知识讲到了实践,是很深刻的,不只是叫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叫人读了要用。第七、八句:要趁着青春年华的时候,及早读书、实践,一个人怎么能够永远年轻呢?意思是要抓紧时机,勤学向上,不能蹉跎时光。

这首诗语言朴实,比喻贴切巧妙,道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诗人孟郊年近半百才中进士,也许正是自己的甘苦之谈,谆谆劝勉后学,言近意远。


《劝学》 - 唐·孟郊 - 可可诗词网

《劝学》 - 唐·孟郊

唐·孟郊

击石乃有光,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这是一首劝勉诗,勉励青少年立志求学、及早成才。

诗篇通俗易懂。第一、二句:击石才可取火,不敲击的话,连烟都没有。现代有火柴、打火机之类,古代靠的是击石取火,因此,这在唐代是人人皆知的、极为日常的事。以此作比,浅显明白。第三、四句:人经过学习才懂得道理,不学的话,是不能懂得道理的,这犹如“击石有光”、“不击无烟”一样明明白白。第四、五句:万事必须依靠自己的运用、实践,才能学好、用活,别人学得再好、用得再活,那只表示别人的贤明,而并非自己能干。这两句诗进了一步,由学习讲到了运用,由知识讲到了实践,是很深刻的,不只是叫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叫人读了要用。第七、八句:要趁着青春年华的时候,及早读书、实践,一个人怎么能够永远年轻呢?意思是要抓紧时机,勤学向上,不能蹉跎时光。

这首诗语言朴实,比喻贴切巧妙,道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诗人孟郊年近半百才中进士,也许正是自己的甘苦之谈,谆谆劝勉后学,言近意远。


《劝学》 - 唐·孟郊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劝学》 - 唐·孟郊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诗题《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早在先秦晚期,荀况就写了《劝学》,列为《荀子》的首篇。由于荀况的《劝学》采用博喻的手法,对学习的重要及其内容、途径作了详尽的阐发,孟郊用同一个题目作诗,就须另辟蹊径,看来诗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诗人。他虽一生潦倒失意,却不肯随波逐流。他的诗作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从《劝学》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他诗作风格的一斑。

诗人首先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击石取火作譬喻,指出燧石只有经过敲击,才能产生火星;不敲击连烟都没有,更别说火了。“元”,现在通常写成“原”,元(原)来、本来的意思。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诗中所说的“道”当包括作人之道和作诗之道。孟郊曾说:“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可见这两者在孟郊认识中是统一的。自然,自家如此,即不学而能。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对“人学始知道”作了精彩的发挥,强调任何事都须自家努力,别人的创获不会成为自己的成果。这两句是孟郊一生得力处,直到今天也并未丧失其生命力。韩愈很推崇孟郊,称赞他的诗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函好”(《荐士》);苏轼不欣赏孟郊,但也承认他的诗作“孤芳擢荒秽(独自挺出于俗诗之上),苦语余诗骚(是《诗经》《离骚》的绪余,即继承者)”(《读孟郊诗二首》),不论是褒者还是贬者,都肯定他的诗作有自己的个性。如果孟郊不学习,不知“道”,沿袭当时流行的平庸浮艳的诗风,那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今天也许就不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位诗人了。

结句“青春须早为”,热切地勉励世人抓住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在“学”“运”上狠下功夫;“岂能长少年(古人所说的少年相当于今天的青年),”用冷语对怠惰的人当头棒喝。热切也好,冷峻也好,都体现了诗人劝学的一片苦心。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劝学》 - 唐·孟郊 - 可可诗词网

《劝学》 - 唐·孟郊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诗题《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早在先秦晚期,荀况就写了《劝学》,列为《荀子》的首篇。由于荀况的《劝学》采用博喻的手法,对学习的重要及其内容、途径作了详尽的阐发,孟郊用同一个题目作诗,就须另辟蹊径,看来诗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诗人。他虽一生潦倒失意,却不肯随波逐流。他的诗作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从《劝学》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他诗作风格的一斑。

诗人首先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击石取火作譬喻,指出燧石只有经过敲击,才能产生火星;不敲击连烟都没有,更别说火了。“元”,现在通常写成“原”,元(原)来、本来的意思。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诗中所说的“道”当包括作人之道和作诗之道。孟郊曾说:“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可见这两者在孟郊认识中是统一的。自然,自家如此,即不学而能。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对“人学始知道”作了精彩的发挥,强调任何事都须自家努力,别人的创获不会成为自己的成果。这两句是孟郊一生得力处,直到今天也并未丧失其生命力。韩愈很推崇孟郊,称赞他的诗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函好”(《荐士》);苏轼不欣赏孟郊,但也承认他的诗作“孤芳擢荒秽(独自挺出于俗诗之上),苦语余诗骚(是《诗经》《离骚》的绪余,即继承者)”(《读孟郊诗二首》),不论是褒者还是贬者,都肯定他的诗作有自己的个性。如果孟郊不学习,不知“道”,沿袭当时流行的平庸浮艳的诗风,那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今天也许就不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位诗人了。

结句“青春须早为”,热切地勉励世人抓住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在“学”“运”上狠下功夫;“岂能长少年(古人所说的少年相当于今天的青年),”用冷语对怠惰的人当头棒喝。热切也好,冷峻也好,都体现了诗人劝学的一片苦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