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其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其一》

隶楷谁能溯滥泉,句容片石独敻然。

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书法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并从事讲学、著书、创学会、办报纸等组织、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一生著述甚多。其《广艺舟双楫》,继承了包世臣《艺舟双楫》的观点,是又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书学论著。

康有为的《论书绝句》,是为续包世臣《论书绝句》而作,其前小序有云: “昔尝续慎伯为《论书绝句》,择人间罕称者发明之……”可见康有为所论述的,都是人们很少提到而又颇有价值之作,他在诗中特予以张扬发明,以表识见。

“隶楷谁能溯滥泉”。隶楷,就是真书,隶在魏晋至唐阶段即指真书。滥泉, “滥”即“滥觞”,原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发始;“泉”,即“泉源”之“泉”。这句是问;论及真书,谁能追溯到它的开始、发端呢?

“句容片石独夐然”。句容,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北临长江,汉置县。句容片石,指《葛府君碑》,为三国吴碑。元陆友仁《砚北杂志》: “句容县西五里石门村者,有《吴故衡阳太守葛府君之碑》仆田野中。至元三年正月,童邱戚光始嘱友人樊楷仲式与县之好事者观之。以其石理甚粗,文皆漫灭,可抚者只额十二字耳。”所以今天又把这三行十二字称为《葛府君碑额》。对照史籍,葛府君当为葛祚,故又称《葛祚碑》。 “独夐然”,唯独此碑流传得极久远。夐,通“迥”,久远。 《葛府君碑额》为楷书,又含隶意,是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其艺术性也颇高。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说:“《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蔡邕)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 《宝南》又说: “《葛府君碑》尤为正书鼻祖。”康有为还把它列为“高品上”。这一系列的评价,固然由于其书艺品格较高,然而更由于它是楷书的“滥泉”,一向为世所推重。

“若从变处搜《灵庙》”。 《灵庙碑》,即《嵩高灵庙碑》,题《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北魏太安二年立。正书,二十三行,行五十字,今残存五百余字。碑现存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该碑以隶法作楷,稳中有险,古拙灵动,新理异态,美不胜收。康有为也将其列入“高品上”,说它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其体“在隶、楷之间,可以参见变体源流” (《广艺舟双楫·宝南》)。论书诗这句是说, 如以吴碑《葛府君》为真书滥觞,那么北魏的《灵庙碑》就是这个“源”的“流”,是向变体方向的一个发展。

“应识昆仑在《震》、 《迁》”。 《震》,即《杨震碑》;《迁》,即《张迁碑》,均为汉代隶碑。刘熙载《艺概·书概》说: “汉《杨震碑》隶体略与后世正书相近,若吴《衡阳太守葛府君碑》则直是正书”。这是再由《葛府君碑》上溯其源头,找到了隶中含楷意的《杨震碑》。康有为则除《震》而外,还找到了《迁》,认为二者皆“隶中之楷”。其《广艺舟双楫·分变》说: “《张迁表颂》,其笔画可置今真楷中。《杨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者……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 《广艺舟双楫·本汉》说: “《张迁表颂》,亦可取其笔画置于真书。 《杨震碑》缥缈如游丝,古质如虫蚀,尤似楷隶,为登善(褚遂良)之先驱,盖中平三年所立,亦似近今真书者。若吴《葛府君碑》,直是正书矣。”这是发挥了刘熙载的观点,进一步理清了由隶发展至楷的本源线索,这就是所谓“本汉”,即本于汉。

把论书诗最后两句合起来看,可知康有为意在说明:吴《葛府君碑》是真书的“滥泉”,如要向下寻其流变,可以找到北魏的《灵庙碑》;但还应向上寻找真书的“昆仑”。所谓“昆仑”,此指“滥泉”的发源地。康有为认为,真书的“昆仑”是汉代的《震》、 《迁》等碑,它们虽属于隶书的范畴,却又是真书的源头,其中明显地茹含着真书的因子, 而“直是正书”的《葛府君碑》,正是从它们发展、衍变而来的。

康有为这首论书诗,论述了真书的“源”、“泉”、“流”,其中又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历史主义的发展观点。


《其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其一》

程隶原因李篆生,蔡分展足始纵横。

更依分势成今隶,不辨真源漫证盟。

包世臣(1775—1855),清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人称包安吴。曾任江西新喻知县。关心时政。工书,用笔以侧取势,提倡北碑,对后来书风的变革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系书法理论著作,为学者所推崇。书法力学北碑,其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

包世臣这首论书绝句,着重论述书体的发展变化。他在《论书十二绝句·序》中写道:

书道以用笔为主,然明于源流所自则笔法因之。故汉世以来,迄于近今,宗派脉络,次为韵语。……己卯季秋,书于历下西司公廨。

可知这组论书诗作于1819年,创作的目的在于明确源流所自,为笔法提供一个参照系。在书学源流中,书体发展变化是极为重要的,故首论之。

“程隶原因李篆生”。

李篆,李斯的篆书。李斯(?—前208) ,秦政治家、书法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秦始皇)任为客卿,不久为廷尉,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较大的作用。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死后,为赵高所忌,被杀。他又以小篆作为标准,整理文字,对我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工书,《泰山》、《琅玡》等刻石,传说均为他所手书。著有《谏逐客书》和《苍颉篇》 (今佚,有辑本)。由于他整理文字,擅长并推行小篆,所以历来书论喜欢把小篆说成李斯所作。张怀瓘《书断》就这样写道: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包世臣据此干脆称小篆为李篆。李篆,其实应理解为以李斯书为代表的秦代小篆。

程隶,程邈的隶书。程邈,秦人。字元岑,下杜(今陕西西安市南)人,一说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一作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张怀瓘《书断》写道: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 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 以为隶人(指官狱胥吏)佐书,故曰隶书。……程邈即隶书之祖也。

这种早期的隶书,保留篆书的笔势较多,而形体又有些接近于后来的真书,称为秦隶或古隶。其实,程邈也只是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而后世则有了程邈创隶书的传说。

包世臣诗首句是说,程邈所搜集整理的隶书,原来是从李斯所搜集整理的小篆萌生出来的。包世臣还在《历下笔谭》中指出: “秦程邈作隶书,汉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 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包世臣关于隶书的由来、特点、例证的论述,是有价值的。

“蔡分展足始纵横”。

蔡分,指蔡邕的八分。蔡邕,参见陈介祺《题〈甄古斋印谱〉》一诗赏析。八分,指由秦隶发展来的有波磔的隶书,早期的隶书在使用中加工发展,形成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字体,并奠定了楷书的基矗由于魏晋以来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这种八分,到东汉末蔡邕时代趋于成熟。张怀瓘《书断》就指出,蔡邕“尤得八分之精微”。包世臣《历下笔谭》解释“八分”之名说: “中郎(蔡邕)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这种左右分布相背之势,最突出地体现在八分书的波磔上。犹如“八”字左右分张的两笔,包世臣在诗中则形象地称之为“展足”。诗的第二句意思是说,到了汉末,八分才真正开始左右相背,纵横伸展。证之以书法史,可看到《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东汉名碑, 无不波磔骏发,展足纵横,令后人赞叹不已。

“更依分势成今隶”。

所谓今隶,即真书。包世臣《历下笔谭》写道:

魏晋以来, 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及宋遂并混分隶之名。

这是说,魏晋以来,人们更将波磔骏发、展足纵横的八分笔势写入程邈以来的古隶之中,于是成了今天真书之形, 这就是“今隶”,所以六朝至唐都称真书为隶,直至宋代的欧阳修在《集古录》中用“隶”来称“八分”,致使隶书和真书分离了,并以讹传讹成为既定事实。包世臣在这里,实际上是指出了欧阳修“并混分隶之名”的失误,这种名实之辨,还是十分必要的。

“不辨真源漫证盟”。

这是全诗的结论。真源,真正的书体源流,这里主要指真书的源流。漫,枉;徒然。证盟,证验。谈到书体的源流,包世臣还有精到的见解。他在《历下笔谭》中指出:

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小篆减为平直;分则纵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相承之故,端的可寻。故隶、真虽为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这段要言不烦的精辟议论,既指出了各种书体的特征,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相承关系,特别是最后三句,把隶、分、真的本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所以诗的结句说,如果辨不清真源,那么,一切证验都是徒然无效的。这一结论是牢固地建立在书体史的事实基础上的。

在书学理论界,自宋至今对“隶书”的名实以及隶、分、真三者关系,众说纷纭,有一些观点都是以讹传讹,需要做正名辨实的工作。包世臣的书论,对此作了正确的辨证;而他的这首论书诗,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可谓有韵的书论。


《其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其一》

元常《宣示》成乌有, 《季直》唐临楷法淳。

海岳阅书无魏迹,石田汲古聚斯珍。

张丑(1577—1643),明书画鉴赏家。初名德谦,字青父,号米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因家有四世收藏,故精于鉴赏。著有《清河书画舫》、 《真迹日录》等多种。 《米庵鉴古百一诗》收其题咏古代法书名画绝句八十一首,再加《米庵题壁绝句二十首》,共一百零一首,故名。

这首论书诗是专论钟繇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荐季直表》的。

钟繇(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魏明帝时迁为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形成由隶入楷的新貌,历来评价甚高,与王羲之并提,称“钟、王”。

“元常《宣示》成乌有”。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正本为十八行。原为钟繇所书,真迹早佚。南朝齐书法批评家王僧虔《论书》写道: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繇)、卫(瓘),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可见《宣示表》在西晋已极宝贵,以至王导在战乱中还随身携带,与晋室一同渡江。后传至王修(敬仁),殉葬入棺,其命运有似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至于今日所见,据唐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载,为王羲之临本。当然,它无疑保留了钟书的一些特点,如字形带扁,点画朴茂,略存隶意。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历代法帖辗转摹刻,诸本以“半闲堂本”最为精善,但毕竟不是真迹,所以说《宣示表》已成为“乌有” (即“没有”)了。

“《季直》唐临楷法淳”。 《季直》,即《荐季直表》,钟繇小楷,十九行,末署“黄初二年(222)八月司徒东武亭侯钟繇表”。据载,原本在元代至元间,陆行直以高价购买收藏,赞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明代中叶,为沈石田所得;旋归华夏,并刻入华氏《真赏斋帖》。至清代,又进入内府, 《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移作十一行。清人孙承泽认为此帖系伪作,王澍则以唐宋未闻为疑。其实宋人已有刻本,此帖“民”字缺笔,似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则当为唐人所临。张丑不愧为明代著名书画鉴赏家,他早就提出了“《季直》唐临楷法淳”。但是,此表又典型地体现了钟书笔法淳劲,古雅有余,大巧若拙,容貌若愚的艺术特色,故仍应给予极高的评价。马宗霍《书林藻鉴》载袁泰语: “元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张丑在诗中用“笔法淳”来概括唐临钟繇《荐季直表》,是颇为中肯的。

“海岳阅书无魏迹”。海岳,即米芾。作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米芾曾被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特许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自己收藏、过目的法书名画也极为丰饶,故而见多识广,善于鉴别。他在《书史》中说: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这也就是说,三国时魏的书法真迹,在宋代已无存,当然钟繇也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石田汲古聚斯珍”。石田,即明书画家沈周,生平见沈周《桃源图》一诗赏析。汲,取水于井,这里用其比喻义。 汲古,谓收藏古代书画文物。斯,这。整句意为,沈周酷好“汲古”,收聚了唐人所临钟繇的《荐季直表》这一艺术珍品。

张丑这首关于钟繇的论书诗,写得重点突出,语言凝练,并把鉴定和品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他出色的鉴赏眼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