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宋]吕本中

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亲。

诗题中“兵乱”,即指靖康之变。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汴京,翌年春虏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吕本中这组诗就是反映这次大动荡后的宋朝景象的,诗中表现了满腔亡国之恨和切肤之痛,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的无畏的控诉,和对祸国殃民的卖国贼的切齿痛恨。这里录的是组诗第二首。

这首诗写作者在大乱之后回到遭劫掠的汴梁的情景。面对眼前一派破败的景象,诗人禁不住要痛骂误国害民的卖国贼。如今,国已破,家已亡,往日美丽繁华的诺大故都竟无半点聊以容身的清净之地。饥餐渴饮,食不饱腹,酒不浇愁,怎样才能使这颗已与家园俱裂的心得到慰藉呢?那只顾相携寻欢作乐的梁上之燕,难道竟能无知无痛,全不知这国耻尚未雪、国贼尚未除?这里,诗人痛心疾首,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以梁上燕暗指那些麻木不仁的贵族豪门,指斥他们在创痕累累的亡国之都仍能终日骄奢淫逸,享乐如旧的丑态。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深知:那漠然无知的“梁上之燕”,充其量不过是大千世界的粒粒纤尘,而掌握国家、人民生杀存亡之机的,是一国之君,一朝之臣,他们的无知才是真可痛心、真正不可饶恕的!误国之贼固然可恨、破家之人固然可悲、风餐露宿固然不幸、梁燕无知固然可怜……万千怨恨,只恨那些贤愚不辨、忠奸不分的一朝君臣!作者将这两句诗置于句首,一箭中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场劫难的根由。句中“萧兰”之喻,始于屈原。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屈子诗中常有兰蕙椒桂比配君子,萧艾粪壤以喻小人。吕本中这里,以与当年的屈原一样的胆魄,将犀利的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了。由屈子到吕氏,万代翻覆,多少劫难,无不是因为“萧兰不辨”!诗人从现实的沉痛教训中,抽绎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天下万事,浮沉成败,多在真伪之辨。虽然,作者对历史的总结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毕竟是在深入地剖析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故仅就此一端而言,终不失其深刻的认识价值。

既使数百年后的今天,真伪之辨、萧兰之分,不也仍是处理各类关系时不可不慎的吗?小自立身行事,大至治国安邦,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往往或招致个人的悲剧,或导致沉痛深巨的国家民族之危。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宋]吕本中

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亲。

诗题中“兵乱”,即指靖康之变。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汴京,翌年春虏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吕本中这组诗就是反映这次大动荡后的宋朝景象的,诗中表现了满腔亡国之恨和切肤之痛,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的无畏的控诉,和对祸国殃民的卖国贼的切齿痛恨。这里录的是组诗第二首。

这首诗写作者在大乱之后回到遭劫掠的汴梁的情景。面对眼前一派破败的景象,诗人禁不住要痛骂误国害民的卖国贼。如今,国已破,家已亡,往日美丽繁华的诺大故都竟无半点聊以容身的清净之地。饥餐渴饮,食不饱腹,酒不浇愁,怎样才能使这颗已与家园俱裂的心得到慰藉呢?那只顾相携寻欢作乐的梁上之燕,难道竟能无知无痛,全不知这国耻尚未雪、国贼尚未除?这里,诗人痛心疾首,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以梁上燕暗指那些麻木不仁的贵族豪门,指斥他们在创痕累累的亡国之都仍能终日骄奢淫逸,享乐如旧的丑态。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深知:那漠然无知的“梁上之燕”,充其量不过是大千世界的粒粒纤尘,而掌握国家、人民生杀存亡之机的,是一国之君,一朝之臣,他们的无知才是真可痛心、真正不可饶恕的!误国之贼固然可恨、破家之人固然可悲、风餐露宿固然不幸、梁燕无知固然可怜……万千怨恨,只恨那些贤愚不辨、忠奸不分的一朝君臣!作者将这两句诗置于句首,一箭中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场劫难的根由。句中“萧兰”之喻,始于屈原。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屈子诗中常有兰蕙椒桂比配君子,萧艾粪壤以喻小人。吕本中这里,以与当年的屈原一样的胆魄,将犀利的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了。由屈子到吕氏,万代翻覆,多少劫难,无不是因为“萧兰不辨”!诗人从现实的沉痛教训中,抽绎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天下万事,浮沉成败,多在真伪之辨。虽然,作者对历史的总结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毕竟是在深入地剖析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故仅就此一端而言,终不失其深刻的认识价值。

既使数百年后的今天,真伪之辨、萧兰之分,不也仍是处理各类关系时不可不慎的吗?小自立身行事,大至治国安邦,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往往或招致个人的悲剧,或导致沉痛深巨的国家民族之危。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 可可诗词网

《兵乱后杂诗》 - 宋·吕本中

宋·吕本中

晚逢戎马际, 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 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 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 同盟起义师。

这首诗大约写于靖康二年(1127)四、五月间。这一年四月,金兵掳走徽钦二宗,退出汴京,吕本中得以重返故都。他目睹京城残败、混乱的景象,有感于怀,遂作《兵乱后杂诗二十九首》,但仅存被方回收录于《瀛奎律髓》中的五首,此为其一。

这首诗以悲壮的笔触反映了金兵攻破汴京后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抒写了诗人报国济世的情怀。

首联“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总写战乱年月的动荡时局。“晚逢”和“处处”相对应,前者写个人遭际,在晚年遇上了兵荒马乱的年月,后者写见闻,所到之处都在聚兵打仗。“际”和“时”两个时态词,以进行时态反映了战乱的此起彼伏,渲染了战乱的气氛。

“后死”和“偷生”两句则由诗人的自我转向他人,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深重灾难。由于战乱频仍,人命危浅,苦不堪言,人们感到生活难以为继,死在后头反倒成了拖累。尽管人们鄙弃苟且偷生,可是现在要想“偷生”却没有终了之期。这一联在揭露战争灾祸的同时,也寄予对平民命运的同情与怜惜。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又递进一层写出汴京遭洗劫后哀鸿遍布的现实。据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所载:金兵围城期间,平时穷民无所得食,冻饿死者藉于道路。金兵退后,适值麦熟,竟没人去收割。在这一联,前一句着眼于战乱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威胁和困苦,后一句则落墨于惨重的后果:许多人生前无以为食,死时也未得一饱。因而激起诗人的爱国义愤,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范仔是当时淮北地区抗击金兵的义军领袖。面对着满目疮痍、破败凄惨的景象,诗人悲愤溢怀,当他听到淮北平民揭竿而起的消息时,决然表示愿意追随他们去同金兵作战。这个结拍句以情收束,汇聚了全诗的感情激流,把诗人于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拯民于水火的爱国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