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村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村行 村行宋诗篇名。七律。王禹偁作。见《小畜集》卷九。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论妖尼道安诬陷徐铉应获罪,被朝廷贬官商州(今陕西商县)任团练副使。“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他便经常寄情于山水,正所谓“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村行》写于贬官第二年,是此类诗作的代表。全诗为:“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从此诗所描述的村野秋景,见出作者游兴之浓与对当地风光的喜爱。“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向视为名句。此诗风格飘逸,意境清新,饶有朴素的自然美。清贺裳云:“王元之秀韵天成,常有临清流、披惠风之趣。”(《载酒园诗话》)吴乔也称王氏诗作“秀韵天成”(《围炉诗话》卷五)。诗人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五引),就此诗而言,作者确乎深得白居易七律之精神。 ☚ 春怨 山园小梅 ☛ 村行(宋)王禹偁
【题解】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谪为商州团练副使,其自称“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其在“商山五百五十日”,写了不少写景抒情诗,此诗淡而有味,明白自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作者】 王禹偁,北代文学家,生平见前江苏《洞庭西山》诗。 【注释】 ①信马:任马。野兴:即游兴。②晚籁:傍晚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响。籁,本是古代的一种箫,引申为孔穴里发出的声音。③此句说棠梨经秋成熟,叶落而果实累累,红如胭脂。④此句说荞麦开花白雪,送来阵阵幽香。荞麦,一年生草本,茎紫红色,叶呈三角形,开小白花,子实磨成面粉可供食用。⑤作者是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 村行〔1〕这首律诗作于王禹偁贬谪商州时期(公元991~993)。王禹偁(公元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官至翰林学士,曾三次上疏触忤朝廷被贬谪。北宋前期诗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2〕信马:任马随意行走。野兴长:野外游兴浓厚。 〔3〕晚籁:傍晚时的各种天然声响。 〔4〕棠梨:又名杜梨,野生,落叶色红如胭脂。 〔5〕吟馀:吟罢。 〔6〕原:原野。 本篇写郊游所见所闻景物,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诗人信马而游,山径黄菊夹道,红叶铺地,白荞花开,真是沿途生色,马蹄踏香,从这怡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对待贬谪的豁达态度。“万壑”一联以万壑天籁中数峰挺立于斜阳光照,人与自然的契合,暗寓作者的志节。末联由乐景转哀情,村边的桥,原野的树,都像自己的家乡,远谪而不能返乡,难免要引起惆怅了。风格飘逸,淡中有味,明白自然而涵蕴深婉,对仗精工,近似杜诗风貌。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太宗淳化二年(911)王禹䘌因论妖尼道安诬陷徐铉,获谴于朝廷,由开封贬到商州(今陕西商县)为团练副使。在州写了不少写景抒情诗,有“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之句。《村行》乃获贬的次年秋作于商州。 首联写马踏山径,道旁满是野菊花,人的兴致很高,所以信马随意而行。是信手拈来之句。次联为全篇之警策。“数峰无语”这个否定的命题,假设着一个肯定的命题,就是仿佛它能语、欲语似的,这样它才不是一句废话、而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含晚籁”与“立斜阳”,无不是写自然于我有深情,所谓“相看两不厌”也,这是野兴很浓的又一表现。中国诗的胜谛在赋外物以生命,使外物的精神与创作主体的精神息息相通。此即是。 三联拈出棠梨的红叶,荞麦的白花,秋色秋香,自然成对。末联写兴致勃勃之际,忽然袭来枨触。原来桥边一座山村,原上数株老树,十分眼熟,象煞故乡景物。这是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在中晚唐诗中已有类语,如欧阳詹《蜀门与林蕴分路》:“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此诗只于结尾处一点即收,亦无妨复。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王禹偁以妖尼道安诬陷徐铉,当以反坐论罪,反获谴于朝廷,从开封贬官到商州的。他自解是:“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他在“商山五百五十日”(《量移自解》)写了不少写景抒情的诗。《村行》是出色的一首。 诗一开始,在动态中写景,马穿过黄菊夹道的山径,真是马蹄有色,马蹄踏香。“信马悠悠野兴长”,马既悠然自得,人亦野兴正浓。这一句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由于人有野兴,才放任马的随意而行。为什么?因为贪看景色。颔联紧接着写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景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明言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炼一“含”字,写声音全在壑里,全从壑出。“晚”字点时间,又呼出下句的“斜阳”。“籁”字是应“有声”。这一句本属平平,但对下句有衬托作用。“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全篇的精策。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是透过一层写法,无理中有理。“立斜阳”,更见晚山可爱,无限好景。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句诗,确实不只是修辞的技巧,而是有妙理在焉。本联对仗精工,音节响亮,自不待言。这一联又是大景。颈联则又从行道中所见的草木写起。“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里色彩鲜明,有红有白,有果实,有繁花。棠梨经秋成熟,叶落而果实累累,红如胭脂,悬空而垂;荞麦秋季开花,宛如白雪一片,只是不寒而香,布满大地,预告丰收。美景如此,看来当叫人流连忘返。然而陡顿一转,不是赏心乐事,而是“何事吟余忽惆怅”,吟诗之后,悲从中来,真有点煞风景,也叫人莫测。一问之后,一答收场。“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对景而思家了,但却不明说。辗转委婉,原来村庄里的桥,平原上的树,都像诗人家乡的风物一样。按常理上讲,看到异乡的风物宛如自己的家乡,也该是件高兴的事,然而诗人却以“惆怅”二字,引起下面的一句。全是写景写事,“惆怅”之情,渗入在景事中。作者宦游异乡,复遭贬谪,抱负难展,不如归去。但又有家归不得,所以看到景物似家乡而感叹。 这首诗,风格飘逸,淡中有味,明白自然,看起来似不费力,实在是从千锤百炼中得来。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确实是能得白居易七律的精神,而也能继承杜甫在长安、成都两地所作的七律风貌的。 村行行(xínɡ)〈动〉由着性子胡做;愚蠢行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