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①。洎乎晚节,秽乱春宫②。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③。践元后于翚翟④,陷吾君于聚麀⑤。加以虺蜴⑥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⑦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⑧。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⑨之不作,朱虚侯⑩之已亡。燕啄皇孙⑪,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⑫。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⑬,良有以也;桓君山⑭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⑮,北尽三河⑯,铁骑成群,玉轴⑰相接。海陵红粟⑱,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⑲,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⑳,剑气冲而南斗平㉑。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㉒,或地协周亲㉓,或膺重寄于爪牙㉔,或受顾命于宣室㉕。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㉖,六尺之孤㉗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㉘,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㉙。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㉚,必贻后至之诛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死去,太子李显即位(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翌年即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第四子李旦为帝(睿宗),实囚之于宫。武后大权在握,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悉改百官名称,积极筹建武周王朝。李唐宗室旧臣与武后集团长期以来的权利斗争更趋尖锐。李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英国公李勣(本姓徐,因有功赐姓李)的长孙,曾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这年因事谪柳州司马,便与其弟敬猷联络薛璋、唐之奇、杜求仁及客居扬州的骆宾王等人,于九月在扬州以恢复中宗帝位为号召,发动武装暴动,旬日之间便云集十万余人。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为艺文令,写下了这篇声讨武后的檄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贞观之治的统一强盛在她手里得到切实巩固,对历史颇多贡献;但她为了夺权称帝,残酷杀戮异己,株连太广,连作了太子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因有才能也被她先后杀害,更不必说大批忠于李唐的朝臣地方官了。过去对这篇讨武檄文的评价,或因肯定武后历史功绩而否定骆宾王,或因强调封建正统而拔高骆宾王的“忠义大节”(如明末追谥宾王为“文忠”,清雍正时又为其建忠孝祠),其实皆失之片面。檄文中固有维护李唐王朝的正统观念,但更主要的则是他长期侘傺失志、身受迫害压抑,而对武后政权不满的爆发。在此六年前(678),他因受诬陷“坐赃”而被捕下狱,在《狱中书情通简知己》中就公然声称“莫言韩长儒,长作不然灰”;出狱后作《畴昔篇》,又感愤“谗言巧佞傥无穷”;公元680年,除临海县丞,因才高位卑受人奚落而“怏怏失志,弃官而去”(《旧唐书》本传),而他的个性又是“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此时恰好身处政治暴风雨中心的扬州,故李敬业起兵,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喷发胸中积郁愤懑的机会。这是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檄文中的情绪也反映了当时一批人怀念贞观、永徽之治,反感武后残暴的共同心态。 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本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而辞断”;末段号召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 而每段内部的层次章法,也无不体现出这些特点。 首段分两层: 先历数武氏之罪不容诛,紧扣首句一个“伪”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统): 论本性,无妇人应有的谦和温顺;论出身,是个贫寒微贱的木材商家庭;论资历,仅是太宗后宫排在后列的才人,以更衣之便得幸;论品行,她先与太子淫乱,后为掩盖曾为太宗才人之迹而削发为尼,以图高宗后宫嬖幸……这是纵向揭其根底之“伪”。然后写其对帝、后、臣、属所犯罪行: 对嫔妃心怀嫉妒,以色媚取专宠;对皇帝巧言进谗加以迷惑,陷高宗于父子共妻的乱伦中;诬陷王皇后自己取而代之;亲近许敬宗、李义府等邪僻佞臣;残害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忠臣义士;杀害兄长、侄儿侄女等亲属;害死皇帝和皇后;特别是野心勃勃,妄想篡夺皇位,废中宗为庐陵王,囚睿宗于宫中,大封诸武党羽,委以重任……这是从横向斥其篡逆之“伪”。第二层先以“呜呼”领起,前两典感叹王佐之臣已被杀尽,讥刺现有朝臣中再无霍光、刘章那样辅弼良臣了;后两典以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妃褒姒为喻,直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说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这就为下段正写兴兵讨武、匡扶唐室之刻不容缓,作了有力铺垫。 次段亦分两层,先写起兵之正义: 说敬业乃功臣、宗室后裔,出身高贵,理当义不容辞,肩负匡复重任;接以宋微子、桓谭二典比喻敬业乃宗室不忘故国、失爵谪居外地的忧国之情,故志安社稷,乃应天顺民之壮举。第二层写其兵威之壮: 从控制地盘之广、兵马战船之众、粮草储备之丰,东南帝气之旺、兵威士气之高等多方面铺张扬厉,说明天时、地利、人和均占优势,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整段从道义之正和实力之强两方面来争取人心,理直气壮,慷慨磅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末段针对敌方先示之以大义: 前四句晓谕在朝诸君,皆厚蒙国恩重托,不论宗室异姓,讨逆义不容辞;接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诘问,激发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动之以深情。再以“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正面饵之以赏赐;以不察征兆,“后至之诛”怵之以刑罚。末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通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辩,足以折服人心。难怪武后看罢也赞叹其才,而怪宰相“何得失如此人”了(《酉阳杂俎》卷一)。 本篇通体骈四俪六,不仅句式整饬而略显错综(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参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变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结构,有一三结构;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结构),平仄相对而低昂有致(如“入门见嫉”四句,一三两句、二四两句平仄完全相反对应),对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连百越”对“北尽三河”,“海陵红粟”对“江浦黄旗”,不仅词性、句法结构相对,而且方位、地名、颜色等事类也相对),用典贴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涩(如用霍子孟、朱虚侯、赵飞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词采华艳赡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难得的是,无论叙事、说理、抒情,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有如神工巧铸,鬼斧默运,虽经锻炼而成,却似率然信口。音节美,文情美达到了高度统一,堪称声文并茂的佳品;与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饰、晦涩板滞、略无生气的骈体文,自有霄壤之别;而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的双璧。 李敬业的举义,终被武则天的三十万大军彻底打垮了,骆宾王从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书》本传),然而他的这篇檄文却传诵千古,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字数:4084 熊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骆宾三 伪临朝武氏者(1),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4),秽乱春宫(5)。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宫之嬖(6)。入门见嫉(7),蛾眉不肯让人; 掩袖工谗(8),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9),陷吾君于聚麀(10)。加以虺蜴为心(11),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2),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13)。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14)。君之爱子(15),幽之于别宫(16); 贼之宗盟(17),委之以重任。呜呼! 霍子孟之不作(18),朱虚侯之已亡(19)。燕啄皇孙(20),知汉祚之将尽(21); 龙漦帝后(22),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23)。奉先君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24)。宋微子之兴悲(25),良有以也; 桓君山之流涕(26),岂徒然哉!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27),顺宇内之推心(28)。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29),北尽三河(30),铁骑成群,玉轴相接(31)。海陵红粟(32),仓储之积靡穷; 江浦黄旗(33),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34),剑气冲而南斗平(35)。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36),或地协周亲(37),或膺重寄于爪牙(38),或受顾命于宣室(39)。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乾(40),六尺之孤安在(41)? 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42),共立勤王之勋(43),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44)。若其眷恋穷城(45),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46),必贻后至之诛(47)。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注释〕 (1)伪: 表示不合法。临朝: 君临朝廷。武氏: 武则天。(2)地: 指门第。(3)下陈: 指嫔妃。(4)洎(jì): 及,到。晚节: 后来的行为。(5)春宫: 即东宫,太子所居。(6)嬖(bì): 宠爱。(7)入门: 指被选入宫的嫔妃进门。见: 被。(8)工谗: 巧于进谗。(9)践元后: 指登上皇后之位。翚(huī)翟(dí): 指皇后的礼服,饰有五色雉和长尾雉。(10)聚麀(yōu): 许多头牡鹿共有一头牝鹿。这里指武则天以太宗妃妾而作为高宗的皇后,使高宗陷于禽兽之行。麀: 牝鹿。(11)虺(huǐ) : 蝮蛇。蜴(yì): 蜥蜴。(12)近狎: 亲近。(13)鸩(zhèn): 鸟名。羽毛有毒,以浸酒,饮之即死。这里指毒害。(14)神器: 指帝位。(15)爱子: 指李旦。(16)幽: 囚禁。(17)宗盟: 亲信、家族和党羽。(18)霍子孟: 霍光,汉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贺,贺行淫乱,光表太后废之。改立武帝曾孙病己,是为宣帝。作: 兴起。(19)朱虚侯: 即刘章,汉高帝子齐悼惠王肥的次子,封朱虚侯,与陈平、周勃平吕氏之乱。(20)燕啄皇孙: 汉成帝时有童谣,“燕飞来,啄皇孙”,后来,赵飞燕进宫为成帝皇后,暗中杀死许多皇子。“燕啄皇孙”就成为一种谶语。(21)祚(zuò): 国家的命运。(22)龙漦(lí)帝后: 古代神话传说,龙降夏庭,自称为褒之二君。夏帝卜于神,根据神的指示,用木盒将龙留下的漦(涎沫)封闭起来。到周厉王末年,将木盒开启,龙漦流出,化为玄鼋,进入后宫,一宫女感而怀孕,生褒姒,后为幽王王后,幽王宠褒姒,欲废太子,改立褒姒所生子,招致犬戎之祸,西周倾覆。(23)冢子: 长子。(24)荷: 蒙受。(25)宋微子: 殷纣王的庶兄,名启,周武王灭殷之后,封之于宋。他路过殷之故都,内心悲伤,作《麦秀歌》。(26)桓君山: 桓谭的字。汉光武帝时,官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并反对图谶,被谪为六安郡丞,郁郁不乐而死。(27)失望: 指武后使天下失望。(28)推心: 指国人对李敬业的信任。(29)百越: 泛指今南方沿海地带。(30)三河: 河东、河内、河南,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即指中原。(31)玉轴: 指船。轴: 通“舳”。(32)海陵: 今江苏省扬州市。红粟: 指陈年霉米。(33)黄旗: 指黄旗紫盖状的云气,旧时以为这是“天子气”。(34)班声: 马声。(35)南斗: 牛斗。(36)公等: 这里泛指中央和地方的文武官员。(37)周亲: 至亲。(38)膺: 受。寄: 托付。爪牙: 比喻将领。(39)顾命: 皇帝临死的遗命。宣室: 汉代未央宫正殿前室,这里借指皇帝的大殿。(40)一抔(póu)之土: 指坟墓上的土,这里指高宗乾陵。一抔:一捧。(41)六尺之孤: 指嗣位的新君。(42)往: 已死的,指高宗。居: 现存的,指中宗,其时被软禁在房州。(43)勤王: 诸侯大臣为解除天子患难而起兵,称为勤王。(44)同指山河: 这是封爵的誓言。这句意思是说: 有功的一定受爵,同指山河为信。(45)穷城: 没有后援的孤城。(46)先几之兆: 事前的征兆。(47)贻: 给予。后至之诛: 这里意思是,迟迟不响应的,一定要军法从事。 〔鉴赏〕檄文是声讨罪恶的文章。这类文章在上古征战中就已经应用。在出兵之前,先传檄四方,昭告天下,使对方在舆论上、道义上处于被告地位。这是一种瓦解对方精神的心理战术。《文心雕龙》对这一类文章提出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的要求,认为檄文必须把事实揭示明白,把是非辨别清楚,文章要气势旺盛,辞语精警。 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向被认为檄文中的极品,它完全具备事昭、理辨、气盛、辞断四个要求,而且臻于上乘。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强烈的褒贬色彩。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全用贬语。开首六个字“伪临朝武氏者”,定下了以顺讨逆、以正斥伪的调子。“伪” ,表示其非正统,直呼“武氏”,不称“武后”,把她视同民妇,表示了蔑视的意思。“者”字本来不带褒贬色彩,用在这里却显然有“这家伙”的意思。接下来,檄文从武则天的本性、出身、经历等纵向的历史方面揭其老底,又从她对待帝、后、臣下、家属等横向的有关人员方面指出其罪恶,证明她人伦败坏至极。最后,又用历史上的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妃褒姒相比,说明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殃根。在揭露时,用词苛酷,反复嗤斥,多加揶揄。文中“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 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一联,写出武后行使媚功争宠的姿态。传说武后看到这两句,也不禁失笑起来。檄文中所列举的武氏种种罪恶,大都确有事实,显得十分有力。这和有些檄文中空作无意义的人身攻击不同。 作者在写到李敬业一方时,用的全是褒语,说他出身如何高贵,势力何等强盛。接着,也来一个历史类比,借典比作宋之微子,汉之桓谭,满怀悲愤讨逆之情。在描写李敬业的兵威装备时,更是壮语夸饰,浩浩荡荡,气势勃赫,大有声气夺人之感。檄文从天时、人事、权势、强弱等方面,说明李敬业必将取得成功,不容置疑。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气势雄健,词句铿锵,充分发挥了汉语特别是骈文的音乐美。文章语句整饬,对仗工整。全文是四六体,间有五、七言句。在四六句中,或四四六六,四四六六,骈俪成对,或四四六六,四六四六,参差成趣,并不板滞。同是六字句中,或由二四构成,或由三三构成,有的是词组,有的是短句,显得变化多端,灵活多趣。每两句中,平仄、对仗也十分严谨。如果抽去文字,单就檄文的音步、节奏、平仄等语言躯壳来看,本文也是十分美妙的。我们不妨照文章的句式和字音的疾徐低昂叩击,便可以得到一首节奏明朗、抑扬顿挫的打击乐曲。 这篇檄文的章法也是值得一提的。先写武氏的罪恶,实不容诛。次写李敬业起兵之正义和武威之盛,末则对武氏朝中诸人示以利害,瓦解其士气。前后三段,十分清楚。每一段的内部,层次也极为分明。试以第三段为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是说在朝诸君不是国姓也是臣民,从中国传统大义来看,讨逆有责,这是喻之以理。再说,“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指出对方文武,身膺国家重任,皇朝盛衰,负有重任,这是晓之以大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是用先帝和幼君的处境进言,动之以情。“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这是饵以赏赐。“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以贻后至之诛。”这是怵以刑罚。最后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异军突起,峭劲逼人,仿佛画出一个偌大的问号,要对方看清形势,赶快决定何去何从。这句话后来成为常被套用的名句。 据说,武则天看到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后,先是微微发笑,后来又击节叹服,并责问臣下为什么没有把这样的英才收罗进来。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后没有取得成功,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可见檄文的力量究竟也有限,毕竟未能取得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但是这篇名文在文学史上,却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字数:3645 缪咏禾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78-683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