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从军行》 - 唐·王昌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从军行》 - 唐·王昌龄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河〕亦名巴尔西河,源出今天青海省境内的西倾山,曲折东北流,经甘肃岷县、临洮县,注入黄河。〔吐谷(yu)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之一。相传为晋代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初曾为西部边患,高宗朝被唐与吐蕃之联军所击败。

王昌龄的这首诗实写征战,展现了战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地景观。

前两句写唐军将士的出征。荒漠之上风沙遮天盖地,连太阳也显得昏暗无光。恶劣的天气,肆虐的风沙,衬托了也象征了战地气氛的严峻和紧张。唐军将士顶着风沙从军营中冲杀出来,军前的红旗被狂风卷裹着,舒展不开。诗中用“半卷”作了准确生动的真实描写。

后两句写战况,渲染了捷报频传的胜利气氛。诗人完全采用白描的手法,平叙直说。前军昨夜在洮河北进行了一次激战,战报传来,吐谷浑人已被生擒活捉了。胜利的气氛鼓舞着出征的将士,诗人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这首诗将险恶的天气与征战的激烈相对照,十分真实地传达出特有的战地氛围。全诗的格调高亢,感情激越,洋溢着明快乐观的旋律,一洗过去诗歌中消极委靡,哀感顽艳的陈腔烂调。王昌龄到过临洮一带,虽然未曾披甲上阵,浴血杀敌,但诗中所写无疑也是诗人的真实见闻和真切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准确地表现了守边将士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 - 唐·王昌龄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 唐·王昌龄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在青年时代曾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他的这首《从军行》大约写于他在西北边塞漫游期间。

前两句点出了这首诗取材的地点。“青海”,即今天青海省的青海湖。“雪山”,即祁连山,曾名天山,又名雪山,折罗汉山。“孤城”,据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所说:“哥舒翰尝筑城青海,其地与雪山相接。”孤城大约即指哥舒翰所筑之城。玉门关的故址则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地点是确定的,景色又如何呢?青海上空弥漫的浓密阴云,一直连接到雪山之颠。千百里荒原上真可谓乌云翻滚,天低云暗,气氛是够阴冷和令人颤栗的。边塞的将士们站在青海的孤城上向玉门关遥望,他们看到了什么? 头上是浓重的冻云,眼前是凄凉的荒原、沙漠。也许隐隐约约能望见玉门关的影子吧,它是那样的飘渺,又显得那样遥远。但是,在人们的目光里无疑有着无限的思念、想往和欣喜。因为那是返回家园之路,是可以凭借的国门。

后两句诗人把目光专注到征戍的将士。写他们的战斗生活以及征战沙场的壮烈情怀。“黄沙”这里可代指沙场,其地多沙漠,可谓名符其实的沙场了。“楼兰”,即汉朝时的鄯善国,这里可以指代唐朝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将士们身经百战,衣不解甲,以至身上的盔甲都被黄沙磨穿了。其生活的艰苦,战斗的频繁激烈,于此可见一斑。结尾又是一句格调高昂的誓词:不战败楼兰,荡灭敌人决不返回家园。诗人以钦佩崇敬的口吻写下了征戍将士的豪情壮志。诗在这里戛然收尾,简洁有力,刷洗了前面诗中的阴暗色调,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从而使这首诗不愧为豪迈的边塞诗。今天读来,我们似乎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听到战马的嘶鸣,刀枪的撞击,以及激昂高亢的杀敌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