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亨利四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的民族历史剧,与《理查二世》、《亨利五世》合为一套“四部曲”,另一套“四部曲”包括《理查三世》、《亨利六世》 (上、中、下)。《亨利四世》根据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具体历史事件写成,虽然分为两出戏,前后剧情及冲突却一脉相承。上篇描写亨利父子敉平霍茨波(亨利·潘西)等重臣叛乱的战绩,下篇表现亨利王等粉碎约克大主教所策划的新叛乱阴谋的过程。亨利四世利用理查二世的昏庸怯懦而登上王位后,“惊魂初定,喘息未复”,就陷进了内忧外患之中。诺森伯兰伯爵、华斯特伯爵居功自傲,乱法狂悖。诺森伯兰之子霍茨波,凭着他的生命发誓,一定要在叛乱中闹得“日月无光,风云变色”。约克大主教支持诺森伯兰、华斯特、葛兰道厄三家分裂英国的内战阴谋。亨利四世虽为此忧心忡忡,却能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御驾亲征,为了消除内部隐忧,他在出征之前召见了放浪形骸的哈尔太子,责勉他改邪归正,重视国事。太子过去常与“骑士”福斯塔夫等出入“野猪头酒店”,寻欢作乐,胡闹鬼混。亨利王的警告,使太子醒悟,他作了痛改前非、为国杀敌立功的保证。当亨利王的征讨军杀向战场时,三家联盟内部步调很不一致,诺森伯兰和葛兰道厄都按兵不动,霍茨波只得带领薄弱的兵力迎战。索鲁斯伯雷一战,亨利父子大获全胜,霍茨波死于太子剑下。亨利四世抓住时机,乘胜追击,命令哈尔太子攻打葛兰道厄和马契伯爵,兰开斯特公爵(太子之弟)讨伐诺森伯兰和约克大主教。兰开斯特等人施展“和谈”计谋,解散叛军后逮捕了约克大主教和其他叛逆头目。经常犹豫不决的诺森伯兰终于采取行动了,他和巴道夫勋爵一道起事,但被约克郡的郡吏击败,死在战场上。一连串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亨利四世却病倒在卧榻上。不久,亨利四世逝世,哈尔太子继承王位,称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登基后,与过去的酒肉朋友断绝关系,并且放逐了福斯塔夫,下定决心整顿朝纲与法纪。 这部历史剧充分表达了莎士比亚的政治观点与人文主义理想。剧作家肯定智勇双全的亨利四世敉平封建诸侯叛乱的功绩,主张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反对贵族纷争、分封割据。可是,亨利四世并不是剧作家的理想的君主,史剧也谴责了他的王位“来路不明”,他篡夺王位的血腥手段,给叛逆贵族找到了造反的借口。剧作家从发展中刻画哈尔太子的形象,寓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浪子”哈尔太子变为贤明的亨利五世,说明剧作家寄望于爱国爱民的理想君主。在史剧中,莎士比亚还以福斯塔夫的活动为中心,组成了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即“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他怯懦、吹牛、邪恶,却又不乏机智、幽默的特征。剧作家揭发他的纵欲主义、利己主义,同时也为他指出一条道德改造的道路。史剧关于亨利四世敉平叛乱、哈尔太子与福斯塔夫生活浪荡的两条线索,平行而交织,严肃的政治斗争场景与诙谐的讽刺画面结合,颇有吸引力。剧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丰富。剧作家善于运用独白、旁白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借大量比喻、隐喻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四世生在30年战争(著名的“宗教战争”)激烈进行的时代,他的母亲珍妮王后是上升的资产阶级队伍——喀尔文教徒(时称胡格诺教徒)的领袖。亨利从小受到母亲和环境的影响。他生活在南方的纳瓦尔公国,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陶冶,他还和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有很深的友谊,并深受其思想影响。他很早就卷入了激烈的宗教战争之中,站在胡格诺教派一边,与代表大封建贵族的天主教同盟进行斗争。 1572年,交战双方签定了“圣·日尔曼条约”。然而这只不过是双方取得喘息机会的幌子,封建贵族方面以太后表弟奇和吉士公爵为首,他们将玛甘莉特公主许给亨利,准备将他困在巴黎,而亨利则带了大批亲信到了巴黎,准备“掺砂子”。结果,在8月23日到24日两天两夜时间里,天主教徒事先在胡格诺教徒的住屋上划了白十字,然后在约定的时刻,巴黎天主教堂一齐鸣钟为号,天主教徒便蜂拥而出,扑向睡梦中的胡格诺教主。这一夜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罗末之夜”。亨利身陷巴黎,差一点受害,只得改信天主教。他为了麻痹对手,忍辱受屈,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出巴黎,回到胡格诺教的基地——南方各省,接受人文主义者蒙田等人的思想,发展生产,招兵买马,积极准备保卫和发展胡格诺教派的地盘。 亨利的胡格诺教军队终于打败了天主教的军队,围困了巴黎。但是,巴黎的天主教势力仍然很大,加上西班牙军队驻在巴黎以威胁亨利。为了早日进入巴黎、解救城中因战争而面临的饥荒,他违心地改奉天主教,进入了巴黎。后来——1596年,他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宗教自由的法令——南特赦令。此后,亨利在全法兰西国土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还发表了《告王国全国人民的宣言》,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争取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干涉军,迫使西班牙在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取得了和平,获得法国人民的拥护。 然而,亨利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激起了反动封建贵族甚至王后的仇恨,他们内外勾结,串通罗马教廷和西班牙专制君主,派遣凶手将亨利刺死。亨利死后,人民非常悲痛,各行各业的人们拥到罗浮宫,为他守灵长达3周。 作者借写亨利四世的一生,表明了自己希望祖国有一位好领袖,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祖国繁荣昌盛的愿望。作品借小说人物之口说:“暴力固然强,但是宽容和爱人的力量更强,没有什么比宽容厚道更得人心。”这是对希特勒在德国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和残酷地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行径的谴责和批判。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正确地肯定了亨利四世废除暴政,提倡人文主义,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业绩;同时也指出亨利四世的严重错误在于社会改革和宗教改革的不彻底性。正确地揭示了亨利悲惨结局的原因。这部长篇小说的显著艺术特色,集中地表现在作者驾驭全局的能力上。全书事件纷繁,场面浩大,但剪裁得当,浑然一体。作者对场景的描写也独具特色。他把高峻粗犷的南部山区,华丽典雅的巴黎宫殿,风和日丽、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铁马金戈、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恰到好处地“剪接”起来,如电影似地一幕幕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