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子乘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子乘舟》二子乘舟,他俩坐船上, 汎汎其景。(一) 飘飘荡荡去远方。 愿言思子,我这儿把他们想, 中心养养。(二) 心里摇摇晃晃。 二子乘舟,他俩坐船上, 汎汎其逝。飘飘荡荡去远方。 愿言思子,我这儿把他们想, 不瑕有害。(三) 该不会呀遇灾殃。 注 释 (一)王先谦:“汎,浮貌。重言之曰汎汎。《广雅·释训》:‘汎汎,浮也。’”王引之:“景读如憬。《鲁颂·泮水篇》:‘憬彼淮夷。’《毛传》曰:‘憬,远行貌。’下章言:汎汎其逝,正与此同意也。《士昏礼》:‘姆如景。’今文,景作憬,是憬、景古字通。” (二)毛亨:“养养然忧不知所定。” (三)马瑞辰:“瑕、遐,古通用,遐之言胡也。胡、无一声之转。……不瑕,犹云不无,疑之之辞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②。飘飘荡荡向远方。 愿言思子③,深深地思念你们啊, 中心养养④。忧心忡忡不定当。 二子乘舟,两个孩子乘小舫, 泛泛其逝。飘飘荡荡赴异乡。 愿言思子,深深地挂念你们啊, 不瑕有害⑤? 该不会途中遭灾殃? [注释] ①二子:指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太子伋和公子寿。②泛泛:飘浮不定的样子。景:通“憬”,远行。③愿言:犹“愿焉”。愿:思念。④养养:犹“漾漾”,心中忧愁不定的样子。⑤不瑕:不无。疑虑之词。 [赏析] 《二子乘舟》可说是《新台》诗的下篇。关于这首诗的本事,《诗》今、古文有不同的解说。卫宣公强纳太子伋的未婚妻后,与她生下公子寿及公子朔。太子伋母夷姜自经身亡,寿、朔之母立为夫人,是为宣姜。宣姜初聘为太子伋之妻,及至新台后骤变为太子伋之母,她对太子伋因心愧而生恨,务欲除之以盖其羞;卫宣公夺媳为妻,因乱伦逆理而心怀鬼胎,也必废太子伋而后快。《毛诗》据《左传》立说:宣姜与公子朔谗毁太子伋。宣公大怒,令子伋到齐国去,而派刺客在边境截杀。宣公赐太子伋白旄,阴嘱刺客见到持白旄者即刻下手。公子寿知道这个阴谋,劝告太子伋逃走。太子伋认为这是君父之命,不可以逃。公子寿将太子伋劝醉,窃其白旄先行,遂在边境遇难。太子伋赶到后,对刺客说:“君命杀我,寿有何罪? 请把我杀掉吧!”刺客又杀之。卫国人民哀伤伋、寿二子兄弟争死,而作此诗。《毛诗》说以此诗为哀悼之作,而将乘舟视作涉危而往的一种比喻。今文诗说以刘向的《新序·节士篇》为代表:“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今按原诗首章“中心养养”、二章“不瑕有害”,均为二子未死之前恐其被害之词,而非死后追悼之词。今文诗说以为傅母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亦为实事,与原诗诗意密合;而《毛诗》说与诗意远隔。王先谦说得好:“沉舟秘计,傅母知而不敢言,寿与同舟以阻其谋,其果沉与否,亦非寿与傅母所敢知,而寿有救伋之心,傅母必知之,故闵伋兼闵寿也。”这应该是《二子乘舟》的本事。 本诗凡二章,每章四句。首章因二子乘舟远行而引起无以消释的忧思。诗人心知舟中埋伏着杀机,而二子却不得不登上这条贼船。她想象这条船在河上无所系泊地向远方漂浮,二子的生命也同样飘忽不定缺乏保障。她的心随二子泛泛然远去,她为他们的安全而忧心忡忡。二章疑虑二子会不会在途中遇害。她想象二子所乘的小舟随水漂流,离她越来越远,终于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她不知道二子能否摆脱厄运的播弄,她深深地挂念着他俩,时刻担心他们会不会在途中遭遇不测。 诗人直抒胸臆,将自己对二子命运的关切和疑虑和盘托出,真情实意,动人心魄,使读者与她一起关心二子的安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