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山采蘼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山采蘼芜》

 汉乐府民歌。见《玉台新咏》。这首民歌描述一个弃妇在上山采蘼芜返回的途中遇见故夫。通过相互回答,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把妇女不当人看,只当做生产工具看待的卑劣心理。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和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情景。通篇以问答成章,问语似平平淡淡,然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寥寥数语,如怨如泣,含不尽之意。

《上山采蘼芜》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陈·徐陵编《玉台新咏》

《上山采蘼芜》最早见于《玉台新咏》,作“古诗”,《太平御览》引此诗作“古乐府”。这诗通篇问答成章,此种体例在乐府诗中较多,在古诗中则未曾见之,故作“古乐府”比较符合实际。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民歌。在我国古代社会,妇女被丈夫无故遗弃成为一个经常性的社会问题。汉代出妻、休妻的现象就十分严重,据周寿昌的《两汉书注补正》说:“汉法,以无子出妻为常法,若在后世,骇人听闻矣。又汉时颇多夫妇之狱,如冯衍两出其妻,黄允附贵出妻,范升为出妻所控,被系,几困于狱。殆一时风气使然。”(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桓荣传》引)这种社会风气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就造成了汉代乐府民歌有着较多描写弃妇题材的作品,而本诗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该诗是通过第三者的口吻,以叙事的方式来描写的。开头四句写弃妇途中遇到前夫并相问话的过程。 “蘼芜”,也叫“江蓠”,是一种香草的名字,叶子干后可做香料。首句“上山采蘼芜”,以妇人上山采摘蘼芜起兴,可知她是个非常勤快的劳动妇女;此句又是比,以采香草暗喻妇人有着芳洁的品格。下句的“故夫”二字,又点明妇女是被遗弃的。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初步交待了妇人的身份和思想品格。下面两句写妇人讯问前夫“新娶来的人怎么样”,这对弃妇来说显得十分自然,由此引出故夫的答辞,发展顺理成章。紧接着写故夫的回答。 “殊”,是好的意思,这里不限于容颜,而是泛指各个方面。 “颜色”,指容貌。 “手爪”,指纺织等方面的手艺技巧。此四句故夫的答辞既针对弃妇的问话,又联系眼前问话的本人,贯串了新人和旧人的对比。而对比的着眼点除了容貌外,主要是生产技巧,概括地提出了新不如故的结论。这既反映出弃妇的聪敏能干,也表现了故夫一定的念旧心理。故夫的回答是弃妇始料所不及的,但对她的夸赞并没有使她感到高兴,反而触发了她无限的委屈、哀怨,并想进一步试探故夫所说的话是否当真,于是过渡到弃妇的对话。

妇人接着所说的“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在回忆当时被遗弃情景的同时,有着丰富的潜台词: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才不信呢!要真是那样的话,你怎么会让新人从大门堂而皇之地进来,叫我从旁边小门酸酸楚楚地离去,把我休弃了呢?这两句很符合弃妇当时的复杂心理。表面上说得很婉转,实际倾泄了妇人的悲愤之情,具有含蓄深沉,柔中见刚的特点。在写法上,两句运用得巧妙精当,不仅在内容上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的老底,有助于深化主题;而且使行文改变了故夫的答话一气讲完而显得呆板平直、一览无余的状况,增强了诗作的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在结构方面,这两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由故夫“未若故人姝”的话引起,又直逼出下面故夫对新人、旧人的具体比较,使诗意自然顺畅地向前发展。

最后六句是故夫的进一步回答。“缣”,是一种黄色的细绢,价钱较贱。 “素”,是一种精白的绢,价钱比“缣”贵。“匹”,古代指长四丈,幅宽二尺二寸。这里故夫对新人和故人的生产技能作了对比,指出从所织东西的质量、数量来看,新人都不如旧人。这是对上诗“手爪不相如”一句的具体化,描写形象而有说服力。末句“新人不如故”,是带有总结性的话,其意思和前面所说新人“未若故人姝”一样,但用词不同,语言富于变化。全诗在这一句突然收结,对故夫的所言所行未作正面评论,对新人、旧人以后的处境也未作交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供想象的地方,称得上是清音有余。

这首弃妇诗视角独特,构思新颖。它没有像有些弃妇诗那样,描写丈夫遗弃前妻的过程,或正面抒写弃妻的不幸,斥责男子的卑鄙,而只是叙述了弃妇和前夫的一场问答对话,还写了故夫一定的念旧感情。但由于有了中间两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这样的点睛之笔,已使前夫喜新厌旧的丑恶暴露无遗。至于念旧,并不是表现他对弃妻行为的悔恨,而是对“新人”已不觉其新,渐渐生厌的表现,是过去喜新厌旧在新情况下的重演。这样写,就比一般的写弃妻更曲折、更深一层地揭露了男子喜新厌旧的市侩嘴脸和肮脏灵魂。

本诗和有些弃妇诗写得比较愤激、显露不同,带有更多的委婉蕴藉、含而不露的特点。诗中没有任何直接谴责男子弃妻行为的词语,仅有的两句弃妇带有委屈哀怨情绪的诗,也写得婉而多讽,其余则都是客观地叙述故夫的答话。可是诗篇鞭挞故夫负义变心行为,同情妇女不幸遭遇的倾向仍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它在表情达意上,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意在言外,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张玉谷说此诗: “通章问答成章”(《古诗赏析》)。确实,全诗除了开头三句是叙事外,其余十三句都是问答对话, “通章问答”可说是此诗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诗中弃妇和故夫的对答声口毕肖、活灵活现,符合各自的处境、思想、神情,这就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问答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很高,但是质朴而不浅陋,直率却又醇厚,做到了语浅意深,言近旨远,正如胡应麟评论这首诗所说:“自质然甚文,自直然甚厚……皆闾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绝出千古。”(《诗薮》内编卷二)


《上山采蘼芜》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妹。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 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一首弃妇之词。从诗的内容看来,丈夫遗弃她,似乎不是出于本意,或由封建家长逼迫所致,如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情况一样。开头四句“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的简单描述,已婉曲地透露出这对离异夫妇过去的关系是尚可的。否则,弃妇怎能在下山的路上偶逢故夫还,“长跪”相问呢? “长跪”既写出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又表明弃妇对故夫的感情。她的问话“新人复何如”,在情理之中。她离开故夫家后,最关心的大概就是顶替她的“新人”了,她真的比我好吗?你对她怎样呢?这一问很符合弃妇此时的心理活动。她遇到故夫以后矛盾复杂甜酸苦辣的情绪全含蕴在这一问里面了,故夫的回答却在意料之外: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原来新人还不如弃妇好,特别强调容貌差不多,做活的手艺赶不上。按常理言,好端端的妻子被遗弃,其原因大多是男子喜新厌旧,而这位故夫在被他遗弃的前妻面前却说出新人不如故人的话来。这一问一答之间,两人过去的关系不错和现在都还有念旧之情,就表露出来了。弃妇听到故夫的回答,感觉出他对自己还有眷念之情,但究竟怎样,还不能肯定。她想进一步知道故夫真正的态度和吐露一下自己所受的委屈,于是猛不丁地说出“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这样的话,回忆、诉说当年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妇的情景。这两句对比鲜明:一边是新人堂堂皇皇地由大门进来;一边是弃妇从小门凄凉地离去,真可谓一喜一悲,一荣一辱。现在弃妇在故夫露出有念旧之意时说出此话,有埋怨他当初不该那样狠心地迎新出旧,又似乎对他说,你既然认为新人不如旧人,为何当时如此对我呢?我不相信。这样就使得故夫说出后面新不如故的对比: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里的对比是承接前面“手爪不相如”的,比的是两人的手艺,用缣(黄绢,质较差)、素(白绢,质较高)来比较,新人织的缣,质与量(一匹只有四丈)都不如故人织的素。这是具体的事实。“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还有双关的意味,即新人犹如“缣”,故人犹如“素”,不只是专指手艺了。比喻、双关用得都很自然、巧妙。同时,还表露了故夫对弃妇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用弃妇和故夫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对话的内容基本是陈述性的,在陈述中,透露出两个人的思维活动,语言通俗流利,民歌特点甚浓,但仔细咀嚼,又具有蕴藉婉转、含而不露的风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