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风骨”与“情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风骨”与“情感”》

《“风骨”与“情感”》

〔日〕铃木修次著。此文为铃木修次所著《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的第五章。
文章分七小节进行论述。首先介绍了在中国文学评论——尤其是诗评中,“风骨”一词的产生和使用是由来已久的事实,它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在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昂扬的时代,是经常追求“有骨气的刚健的”文学的,而这种有骨气的刚健的文学精神,即用“风骨”来表达。把这个词转变成文学批评用语,则始于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作者释义说:“‘骨’即文辞的骨鲠,‘风’犹如体内充溢之‘气’”。这种“风骨”之说,之后一直得以演进和发扬,如唐代陈子昂尊崇“汉魏风骨”,而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名言。
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德潜提出和尊崇“格调说”,也是推崇有骨气的刚健的文学,与“风骨说”则是同质的。迨至明代袁宗道等主张“性灵说”,以及五士禛倡导“神韵说”,还有翁方纲的“新神韵说”,都可视为“风骨说”的发展。然后,文章指出:在中国文学,特别是在中国诗的世界里,中国人的传统爱好集中于“风骨”里。“风骨”的精神与中国的“风雅”、“讽刺”、“风流”相结合”,形成中国文学巨大的价值体系。
文章后半部分,是以在日本文学中能包孕于其民族具有代表性嗜好倾向的“情感”一词来与风骨进行对照、比较的。作者首先对“情感”一词的产生、使用及发展作了简扼的阐述;它最早见于日本文学的代表著《源氏物语》中,有十四处之多,如《夕雾》、《枕草子》等篇。作者论道:“凝视无限定的对象而引起某种感触,我认为这就是‘情感’,这里存在着日本人的文学精神。”
中国文学的“风骨论”与日本文学的“情感论”,两相比较则可以看出,在中国,只表现情绪而不接触意志的文学,不能视为优秀文学,但在日本,作者的意志表现得暖昧亦无妨,唯有情绪,唯有“情感”之心,才为重要,如果作品不能深刻、细腻地写出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就不足以成为好的文学。中国人思考的传统文学观与日本人思考的传统文学观互不吻合之处,基本上在于此。
文章最后分析出:重“风骨”的中国文学,自然以富于理性、语言明快、刚毅雄健,面对政治和社会现状也不避讳;与此相对,重“情感”的日本文学,与其说注重动荡的情绪,不如说注重腼腆、娇羞、文弱的情感。结果,中国文学自然主要是男性世界的文学,女性加入到文学中来非常之难。而日本文学则相反,感情纤细而敏感的女性,擅于表达“情感”,因此,女性容易在文学中占据主要位置。
《“风骨”与“情感”》全文有中文译本,约八千余字,译者刘光宇。

☚ 中国的诗歌艺术   《诗人们的时空——从汉赋到唐诗》 ☛
000020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