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这一理论是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存在着长期的贫困,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恶性循环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可以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贫困的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有限的收入绝大部分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要,所以能用于储蓄的部分就很少。储蓄能力低引起资本匮乏,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能力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必然也低,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因而投资机会少,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低产出和低收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紧紧勾结在一起,构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因为经济增长需要同时具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条件: 既要有足够的储蓄,为资本形成提供来源; 又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为投资提供引诱。所以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用来投资;或者即使有了储蓄,也缺少投资引诱来消化储蓄。这样看来,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是不容易改变的。
由贫困的恶性循环,可以看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在供给方面,资本的增加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产能力的必要条件。在需求方面,只有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提高收入水平,才能扩大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提出后,受到了不少批评。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低并不仅仅是由于收入水平低,还由于社会、政治和其他制度方面缺乏鼓励人们储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而且,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如果没有有效的劳动力、管理、技术、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配合,经济增长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单靠增加储蓄和加大投资还不足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此外,纳克斯把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惟一来源,忽视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作用,低估了穷国的储蓄能力。事实上,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潜在储蓄能力,很多国家能够在非常时期动用政府的力量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资金。通过直接投资、贷款和援助等形式,国外储蓄也可以成为国内投资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