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攘外安内”政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攘外安内”政策 “攘外安内”政策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就针对日本在东北制造“万宝山事件”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南方日益发展,再加上以汪精卫为首的反蒋粤派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形势,于1931年7月23日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称“不先剿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即不能御侮,如果不先平定广东的反叛者,完成国家统一,就不能攘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于11月30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后来由于蒋介石的被迫下野,这一政策没有得到贯彻和推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蒋介石上台,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迫使日军几易主帅,振奋了民族精神。但随着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巩固,“攘外安内”政策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向日本妥协,并调在上海坚持抗战的十九路军到福建参加“剿共”。6月9日,蒋介石到庐山,召集皖鄂赣湘豫五省“剿匪”会议,正式宣布了“安内攘外”政策。即“剿匪来安内”,“抗日来攘外”,并一再强调“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的重点是消灭中共和红军,“同时也要消灭一般违抗中央的叛逆军阀”。“安内攘外”政策的确立,是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出发点,因此遭到了全国各界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华北事变后,蒋介石集团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的状况下,开始改变这一政策,有了抗日的要求。 ☚ 赣湘会战 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