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krishna罗摩克里希纳(1836—1886),印度教改革家,克里希纳教会的创始人。生于孟加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自幼丧父,与其兄在加尔各答附近的达奇内斯瓦尔的时母庙出家,17岁担任祭司职务,以后终身从事印度教的宣传和改革活动。他从未受过系统教育,其宗教知识大都从民间学者那里获得。他善于用寓言和谚语形式表达其宗教和哲学思想。罗摩克里希纳继承了印度传统的吠檀多不二论(见吠檀多派) 思想,认为世界的最高本质是无形式、无属性的梵,即绝对存在,万物皆为梵的显现。但他的哲学思想经常摇摆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当强调信仰的对象时,他认为世界有一个全能的、无所不在的最高主宰;当强调信仰的对象必须通过人而成为主观信仰时,他又提出“心即一切”“万物在于心”的思想。在宗教改革方面,他在印度教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宗教”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宗教所信仰的神都是同一个实体,只不过名称不同;各种宗教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人与神的结合,实现普遍之爱和美好的生活。他主张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联合起来。他死后,其弟子辨喜在加尔各答建立“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目前,这个传教会不仅在印度各地,而且在东南亚和日本、英、美等国都有活动中心。罗摩克里希纳的主要著作《罗摩克里希纳福音》是其弟子玛哈扎根据他的谈话记录而辑成的。1935年12月泰戈尔写文章,纪念他诞生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