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丘脑下部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十一肽。此物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随血液运输至全身。其作用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因而使血糖水平增高;刺激肠肌使其收缩,并可降低血压等。
P物质
P物质于1931年由动物脑和肠中提出,其名称并无特殊意义,仅表示为具生物活性(降血压,兴奋肠运动)的组织制备物。1971年确定其化学结构为十一肽:

在体内P物质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也见于植物神经,主要部位有黑质、下丘脑、边缘系统、第Ⅳ脑室底部、神经节细胞体、垂体、松果体、脊髓背角、脊神经后根、皮肤神经。在神经元内,P物质存在于细胞体,轴索和神经末梢中。在肠道中P物质见于同时储有5-羟色胺的肠嗜铬细胞和肠神经丛。此外还见于涎腺、气管、胰、肾、膀胱、前列腺。P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与痛觉的传导有关。其分布位置和传递痛觉的神经结构相符; 刺激外周痛觉神经可使P物质释放,能使脊髓和神经末梢P物质减少,消耗的物质(辣椒辣素,capsaicin)可提高痛阈,以上皆证实P物质在痛觉传递上的重要性。P物质的作用比较缓慢而持久(几分钟而不是几毫秒),因而看来不是作为神经递质而是一种神经调节物和神经递质一起释放而发挥作用,使后者的作用得到加强和延长。脑啡肽可抑制痛觉纤维释放P物质,此可能与其止痛作用有关。在神经系统内,P物质还有兴奋大脑皮质等其他作用。在肠道内,P物质能兴奋肠运动,人在注射P物质后可发生肠绞痛,肠蠕动亢进,并有血压降低和面部潮红。类癌综合征患者血浆和肿瘤内P物质甚多,可能和此综合征的一些症状有关。其他生物作用包括兴奋涎液分泌,促使胆囊收缩,胆汁分泌,增加胰腺分泌,增加胰高糖素分泌,抑制胰岛素、胃泌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