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h·桑顿的信用券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H·桑顿的信用券学说

H·桑顿的信用券学说

H·桑顿(1762~1815年),英国银行家,慈善家和财政经济学家。其主要经济著作为《英国信用券的性质与影响的研究》(1802年),在该书内他对货币金融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桑顿称信用券是基于商品交易上彼此信任而发行的票证,其种类有银行券和票据两种。他认为这两种证券存在明显的区别。银行券是为发行者生息,持有人则得不到利息。而票据在签出后其价值会不断增加,持有人可从中享受利息的收益。由于银行券不为持有人带来利息,故人们不希望过久保持,因而其流通速度较快。票据则相反,因而其流通速度就慢。两种证券流通速度的不同,会进而影响到各自在流通中所需的数量。桑顿否定了银行券在失去流通性时会由同量金币代其流通的见解。他认为,银行券作为通货远较金币优越和便利,它如失去流通性,代替其流通的将会是票据,如果二者都失去了流通性,也非由金币代替其流通,而是由另一种信用形式代替其流通,即采取支票转帐方式。桑顿强调指出,银行存款是一种通货,人们持有支票与持有银行券的实质相同。他并认为,银行券并不是依据金量发行,它同银行支票一样,都是因票据贴现而发行。
桑顿论述了银行券同物价之间的关系,但却是抱以货币数量说的谬见。他认为交换时既可以说是商品对银行券销售,也可以说是银行券对商品销售,因而商品价格的高低就取决于商品供求比例和通货的一般供求比例。如果人们持有的银行券增多,就使商品需求一方的力量强大而使供给一方的力量减弱,物价必然随之上涨。相反,如银行券减少,则物价就会下跌。他于是断言,银行券数量的增减是因物价的涨跌结果。
桑顿以货币数量说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银行券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他分析说,如果银行券增加,物价上涨,则在对外贸易上必然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而使对外收支逆转,从而汇价就不能不下跌。汇价下跌后,又逐渐转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又使汇价徐徐上升,直至两国间的货币购买力趋于相等时,汇价才可稳定。桑顿的这种见解,其后经过发展遂成为著名的购买力平价说。
认为利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决定着银行贷款数量,从而决定着银行券增减的数量,这也是桑顿的一个新颖见解。他论述说,银行券增减的关键主要在于银行贷款所收取的利率和现行商业利润率的比较,只要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利率与利润率间有差额,银行券就可以无限地增发,而一到超额利润消灭,银行券就会停止增加。其后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是在这种见解之下建立其货币经济的理论,以利率的变动为枢纽,来论证货币数量是如何对经济发生作用的。
桑顿是信用膨胀论的倡导者。他认为采取金本位制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因为金币的数量有限,又具有实质价值,故人们都乐于储藏,致使流通速度极小,物价趋于下跌,从而引发危机。所以他不很赞成金本位制,而是竭力鼓吹采取信用券制,他认为,信用券本身虽然不是资本,但由于信用券发行的结果,则能通过生产的扩张而促成资本的形成和财富的增加。他说,增发银行券虽不能立即增加国内的商品总生产量,但却可以为生产者提供购买力,使其获得较多的既存商品,以从事于新的生产。在从事新生产时,必然会使原来的失业者就业,并使原来为劣等企业所雇佣的劳动者转雇于新企业。由于工资因缺少弹性,不易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上升,于是就更加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因物价上升而工资未上升,劳动者被迫减少消费。商品从生产增多,消费减少两方面增进,资本自会必然形成。信用券继续增发,资本就日益增加。不过桑顿也指出,由于信用券不只用于流通商品,还用以支付债务,因而资本增加的比例会小于信用券增发的比例。而且,增发信用券也还是会受金准备的限制,因为黄金为信用券的价值尺度,故仍需保持某种程度的金准备,以维持信用券的兑现性。桑顿的这种信用膨胀论的主张,被现代的凯恩斯主义完全承袭了下来。

☚ J·S·穆勒的货币信用学说   J·斯图亚特的货币学说 ☛
000022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