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aa《戈拉》,泰戈尔于1910年写的长篇小说。 比诺伊是戈拉的好朋友,他追随戈拉坚守传统印度教礼仪。有一天,比诺伊在自己家门口从被大马车撞倒的小马车里救出了梵社社员波莱什和他的养女苏查丽达,并被苏查丽达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苏查丽达派弟弟索什来还给老人治伤的钱,比诺伊故意送索什到门口。他把钱和信当作珍贵的纪念品保存下来。竭力维护印度教一整套礼仪的戈拉对比诺伊和梵社人家来往很不满,他讽刺比诺伊。戈拉的母亲安娜达摩耶漂亮、善良,没有任何宗教和种姓偏见。她把戈拉的好友比诺伊看成自己的儿子。但戈拉不让比诺伊吃母亲派基督教女仆拉其米亚做的饭,为此比诺伊很想不通。戈拉的观点鲜明:要保住印度教这个阵地,必须从吃、接触这些小事上严格做起。尽管比诺伊接受他的观点,但还是把人看得高于一切。他一直为戈拉不让吃母亲安娜达摩耶的饭、不让进屋子想不通。戈拉说,印度的理想是:到处充满财富、知识和达摩。只要给印度教徒讲清楚,他们会自觉遵守教规。比诺伊要求戈拉给他事做,不然心里不踏实。戈拉说工作就是向祖国母亲毫无保留地表达敬意。戈拉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莫辛要求他俩为他起草对付无理上司的稿子。 为了弥补过失,戈拉的养父克里西纳达雅一身苦行僧打扮,恪守印度教规矩。戈拉自己不满印度教规矩,但当外国人说印度教不好时他挺身而出,维护印度教,因此断绝与梵社的交往,严守印度教教规。妈妈安娜达摩耶担心戈拉走向极端,不会长久。 戈拉是1857年大起义中母亲收养的英国女人避难时在牛棚生下的孩子。安娜达摩耶不要丈夫的任何财产继承。妈妈不让戈拉严守教规,也不以婆罗门自豪,她没有宗教、种姓偏见。克里西纳达雅下决心在自己活着时不能告诉戈拉自己的身世。 比诺伊看望了波莱什,而且不顾戈拉的禁令吃了基督教仆人拉其米亚给安娜达摩耶妈妈做的饭。以后比诺伊常来波莱什家,比诺伊夸奖戈拉严守印度教教规,苏查丽达问他种姓好不好,比诺伊不能自圆其说。波莱什的夫人芭拉达松达丽从现代衣着上来体现梵社的改革精神,让三个女儿拉波尼亚、拉丽塔和丽拉接受英语教育。 戈拉在船上看见一个孟加拉人和英国人在高等舱里讥笑低等舱里的同胞,便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他示威性地穿着典型的印度教徒衣服来波莱什家,正好比诺伊在。戈拉与波莱什争论,梵社认为神无形,而传统印度教认为神有形。苏查丽达为比诺伊对戈拉的咄咄气势沉默而不满比诺伊。芭拉达松达丽质问戈拉种姓问题,戈拉坚持辩护。他不喝这家人的茶,而比诺伊面子上过不去喝了,得罪了戈拉。戈拉对芭拉达松达丽夸奖女儿会英国诗歌和刺绣很不以为然。戈拉对苏查丽达出来加入争论很不满,认为女人不能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 苏查丽达对戈拉的看法感到耳目一新,在祖国和对同胞的感情上一致。她讨厌哈伦贬低同胞。但她又为无人驳倒正统印度教的戈拉以及戈拉无视她的存在而感到不安。她一直在想这事,她很赞成和哈伦完全相反的戈拉的要改革先爱民的看法,竟然忘了答应过的陪拉丽塔睡觉一事。 戈拉对比诺伊喝波莱什家的茶很不满,而一直在孤独和书本中生活的比诺伊对波莱什一家的其乐融融感到神往。他辩护说一杯茶不足以影响印度教,而戈拉把它同维护印度教的纯洁联系起来。戈拉和比诺伊为此有了嫌隙。戈拉主动去找比诺伊,没有想到看见比诺伊和波莱什家的几个小姐竟然同乘一辆马车去梵社祷告,于是产生了误会。戈拉的哥哥莫辛提议让比诺伊娶他的10 岁的女儿萨什。比诺伊参加波莱什小女儿丽拉的生日,比诺伊在苏查丽达前为戈拉辩护:深爱祖国是救国的良药,这是戈拉的看法。戈拉曾经和比诺伊说过,为了祖国可以不结婚。他头顶留一绺头发,表示自己是纯正的婆罗门。戈拉为比诺伊去梵社祷告非常气愤。戈拉不同意比诺伊娶萨什,因为他认为比诺伊不是自己人了。与波莱什一家特别是苏查丽达的来往使比诺伊心里豁然开朗。戈拉说:“我的爱情是祖国,你的爱情是女人。”两人在妈妈的关心下和解了。 苏查丽达的父母去世,她父亲生前委托好友波莱什照料苏查丽达和弟弟索什。芭拉达松达丽竭力让苏查丽达嫁给哈伦,波莱什觉得此事不能着急。原来苏查丽达崇拜哈伦,通过接触才发现他咄咄逼人,凌驾于别人之上,而且找波莱什的毛病,这是苏查丽达不能容忍的。芭拉达松达丽催促哈伦向苏查丽达求婚并结婚,被波莱什以苏查丽达不到18岁而推脱。 戈拉的好友、出身木匠的南达得了破伤风,他母亲拒绝请大夫而请巫师,结果致死,戈拉和比诺伊为人们的愚昧痛心。车夫鞭打来不及避让的给英国人送蔬菜、水果的穆斯林老人,戈拉主动提出帮老人赔偿损失。为避免比诺伊娶梵社姑娘苏查丽达,戈拉同意比诺伊娶萨什。比诺伊乐得这样做,因为以后他可以自由来往于波莱什家。安娜达摩耶妈妈认为比诺伊娶萨什太草率。比诺伊向戈拉指出,他的对祖国的爱忽略了另一半:妇女。戈拉辩护。 苏查丽达想不通:为什么戈拉和比诺伊这样的读书人竟然迷信般地恪守印度教教规的陋习。她更对他们维护种姓制度不解。她对比诺伊说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满意。比诺伊说,戈拉担心别人利用他的疏忽而作为不守教规的借口,所以这么做。拉丽塔不满意比诺伊做戈拉的传声筒。苏查丽达知道比诺伊实际上是为了克制自己与戈拉的意见不一致故意这么做。戈拉对比诺伊和波莱什家的姑娘共同去看马戏而冷淡比诺伊,二人争吵。比诺伊赌气要娶萨什,安娜达摩耶妈妈劝他不要意气用事。 苏查丽达逐渐靠近戈拉和比诺伊。她认为南达的妈妈请巫师给南达治疗破伤风而致死,完全是深闺制下女人的愚昧造成。拉丽塔主张男女平等做事。比诺伊认为只有解放妇女,社会才能进步。戈拉开始对波莱什的几个女儿由冷淡变为好奇。英国人县长建议芭拉达松达丽让她的几个女儿在总督来视察时在他们家朗诵英国诗歌助兴。哈伦认为下贱的国人没有资格和英国人来往,戈拉针锋相对。苏查丽达感到戈拉的非凡气质使哈伦相形见绌。她第一次注意戈拉。她不理哈伦要她去小房子单独谈的命令。戈拉和苏查丽达互相有了好感。戈拉第一次对苏查丽达有异样的感觉,相谈甚欢,苏查丽达第一次对戈拉的印度理想有了了解。拉丽塔要求比诺伊参加县长家的诗歌朗诵。戈拉一直沉浸在与苏查丽达谈话的兴奋中。妈妈安娜达摩耶看出儿子的心思。戈拉的爸爸严守印度教教规,而妈妈则不在乎,戈拉本人不严守规矩,但维护其正统性。戈拉向妈妈提出,他要单独到处走走,没有目的地,比诺伊不理解。 拉丽塔让比诺伊参加诗歌朗诵是为了让他摆脱戈拉的控制。她让索什给比诺伊送玫瑰。比诺伊和苏查丽达各有心事,避免提到戈拉:比诺伊怕人说他是戈拉的应声虫;苏查丽达怕比诺伊看出她对戈拉的好感。哈伦来,苏查丽达第二次不愿与他单独谈。苏查丽达佩服戈拉有智慧,有信仰,有朝气,盼望他来。苏查丽达想不通为什么人们还维护种姓制。波莱什让她自己思考,她对戈拉的形象挥之不去。比诺伊的英诗朗诵才能使波莱什的女儿们对他刮目相看。拉丽塔嫉妒比诺伊压过她而要退出演出,波莱什劝她说对于答应了事情不能反悔。拉丽塔的英诗朗诵才能迷倒了比诺伊,二人开始互相在意。苏查丽达把自己关在屋子想心事,比诺伊不好接近。戈拉不在,比诺伊可以放心大胆地在波莱什的家里和姑娘们排练节目。哈伦主动提出朗诵诗歌。他要求波莱什把他和苏查丽达订婚的日子定下来。苏查丽达也愿意。但哈伦在报纸上攻击戈拉使她感到哈伦的渺小。 安娜达摩耶认为比诺伊娶萨什不妥,比诺伊和波莱什的女儿们的来往使他有同感。比诺伊认为:如果不注重妇女,喊爱祖国就是空话。 戈拉到了乡下,人们欢迎他。戈拉发现了农村的问题:种姓把人们隔开,使人们一团散沙,麻木,惰性,逆来顺受。种姓像大山一样阻碍农村社会的进步。印度教徒的理发师收留因反抗英国人建工厂霸占土地而被捕的穆斯林的儿子,认为不管什么宗教,只有一个神。戈拉的弟子冉普提连理发师的水都不喝,还不满穆斯林反抗英国人。收税官与警长勾结镇压村民。警察把村里的男人几乎全部抓走,理发师为保护妇女不愿离开。戈拉怒斥收税官,回去喝低种姓理发师的水,自己在他家做饭。收税官密告县长,说戈拉来破坏调查。 县长的花园举行聚会,哈伦和县长在河边散步,戈拉出现,告诉县长警长欺压村民一事,县长警告他别插手此事。哈伦乘机贬低国人,说印度人的英语和道德教育不够,并且向前来演出的姑娘们隐瞒了戈拉见县长一事。村民与警察冲突,47人被关,戈拉找律师保释村民,但没有律师答应。戈拉要回加尔各答找律师,正好碰见警察殴打从加尔各答来的打板球的学生。戈拉阻止警察打人,被一起抓走。哈伦幸灾乐祸,比诺伊设法找律师保释戈拉,戈拉拒绝。大家鄙弃哈伦。 县长判处戈拉一个月监禁,比诺伊为不能和戈拉同甘共苦而惭愧。拉丽塔拒绝演出,哈伦不快。芭拉达松达丽不忍放弃机会。拉丽塔要带苏查丽达走,苏查丽达为了父亲的嘱咐而犹豫不决。比诺伊和拉丽塔一同乘船回加尔各答。一路上,比诺伊保护拉丽塔,二人共同感受船上美好的黎明。拉丽塔为比诺伊在船上的拘谨而不快,比诺伊决心在波莱什前为拉丽塔承担责任。 波莱什家里来了新客人,这就是苏查丽达的寡妇姨妈。在等待出门的波莱什回来时,比诺伊与姨妈相谈融洽,拉丽塔不高兴,打岔让他去戈拉家。 比诺伊去见世界上慈母象征的安娜达摩耶,他很惭愧为了拉丽塔而来迟。妈妈让他看戈拉从狱中写来的信:“为了祖国,他甘愿坐牢。”克里西纳达雅从来没有认戈拉为自己的亲儿子。莫辛同意派仆人去狱中看望弟弟,坚强的妈妈对儿子的坐牢很冷静。拉丽塔告诉父亲波莱什戈拉坐牢一事,波莱什认为戈拉犯法不犯罪。拉丽塔认为县长对他们是恩赐而非尊重,她无法忍受,因而与比诺伊坐船回加尔各答。哈伦把拉丽塔的回来说得非常严重,波莱什并不指责女儿。苏查丽达为戈拉的事沉默不语。拉丽塔揭露哈伦在父亲前盛气凌人,想当梵社的头。苏查丽达帮助拉丽塔反击哈伦。哈伦向波莱什催婚,波莱什让他问苏查丽达的意见。 比诺伊不知道波莱什一家是否欢迎他,因此不敢去。他要和安娜达摩耶妈妈住几天,陪妈妈排遣惆怅。但瞒不过妈妈的眼睛:他挂念拉丽塔。他只好对妈妈老实交代。妈妈觉得戈拉应该娶波莱什的女儿。把萨什嫁给比诺伊实际上是他的精明的妻子拉克什玛尼的主意:比诺伊是大读书人,可省去嫁妆。妈妈知道比诺伊心里不乐意,因而让莫辛等戈拉回来后给萨什另选一个。妈妈知道比诺伊的心思,提醒他去看拉丽塔。妈妈和比诺伊来看波莱什一家,妈妈对苏查丽达和拉丽塔非常喜欢。拉丽塔敬佩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安娜达摩耶居然这么深明大义。拉丽塔和比诺伊相互思念。拉丽塔和苏查丽达都想去戈拉家——一个为了戈拉,一个为了比诺伊,爸爸支持他们去。比诺伊不知道拉丽塔爱他,拉丽塔的到来使他喜出望外,他第一次叫苏查丽达姐姐,与拉丽塔无拘束地谈话。妈妈看上苏查丽达,希望戈拉娶她,这与比诺伊不谋而合。妈妈认为:婚姻意味着两颗心灵的碰撞,不在宗教。 苏查丽达的姨妈哈里莫西尼8岁嫁给富人家,女儿难产而死,儿子和丈夫得霍乱而死,小叔子剥夺了她的财产,赶她出门。她在瓦拉纳西住了一段时间,忍不住孤独,找到外甥女苏查丽达,波莱什收留了她。拉丽塔的妈妈芭拉达松达丽很不愿意留下哈里莫西尼,看着苏查丽达和姨妈亲热并吃她的饭,很不乐意,便处处刁难哈里莫西尼,不让仆人给她送水。苏查丽达派人给姨妈送水。 芭拉达松达丽和哈伦勾结,以哈里莫西尼是正统印度教徒为理由,设法赶她走。哈伦借此在报纸上攻击波莱什,说梵社正在退化,掺杂了正统印度教徒,气得苏查丽达把报纸撕碎。哈伦提出订婚,苏查丽达一口回绝,哈伦大吃一惊。哈伦看见比诺伊和拉丽塔来往亲密,更加不甘。芭拉达松达丽本来要比诺伊皈依梵社,没有想到他和哈里莫西尼同流合污。苏查丽达坚决不肯答应嫁给哈伦,断绝与他的关系。哈伦怪罪于波莱什。 姨妈的事情使苏查丽达左右为难。比诺伊愿意把姨妈接到安娜达摩耶妈妈处暂住。苏查丽达请教波莱什,没有想到他早已估计到此事,在附近给苏查丽达买好房子,让她和姨妈去住。姨妈喜出望外。苏查丽达来看姨妈。波莱什和苏查丽达都舍不得分开,但水果成熟必然要脱离大树。 姨妈看见安娜达摩耶妈妈吃芭拉达松达丽的饭,认为犯了正统印度教的教规而不满意。但妈妈没有种姓观念,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苏查丽达与姨妈搬走,芭拉达松达丽如释重负,但又感到失落。哈伦指责苏查丽达和正统印度教的姨妈合流,指责拉丽塔和比诺伊独自出走,苏查丽达和拉丽塔怒斥哈伦:如果梵社让哈伦当裁判官,她们宁肯退出梵社。哈伦赤膊上阵,煽风点火,在梵社内败坏苏查丽达和拉丽塔。拉丽塔宁死不屈。她和父亲商量办英语学校,为社会服务,请拉班尼亚动员女孩子上英语学校,哈里莫西尼不愿意,怕影响她的礼仪。非梵社的女孩子不愿来,怕影响正统的印度教信仰。她们只好动员梵社的孩子,后来没有人来,才知道是哈伦在捣鬼。他散布说苏查丽达成了正统印度教徒。芭拉达松达丽警告比诺伊不要来她家,却让哈伦来。比诺伊没有想到,以哈伦为急先锋的梵社借他来诋毁拉丽塔,感到如雷轰顶。他对拉丽塔的感情远远超过其他朋友。拉丽塔妈妈芭拉达松达丽追问他是否印度教徒。他不知道波莱什、拉丽塔和苏查丽达怎么看他,心里忐忑不安。他感到自己在波莱什家成了外人。萨提士拉他去见姨姨哈里莫西尼。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由波莱什转到了拉丽塔。比诺伊告诉安娜达摩耶妈妈,印度教与梵社没有什么不同,和妈妈一样吸引他。妈妈赞同他的看法。波莱什与苏查丽达和拉丽塔来看安娜达摩耶妈妈,妈妈不让比诺伊走。但比诺伊害怕她们来向妈妈告他的状,心里很紧张。莫辛又提比诺伊和他的女儿萨什的婚事,比诺伊要求等戈拉。妈妈叫他上楼见姑娘们。她们是来找比诺伊谈开办女子学校的事情,要求他动员印度教的学生,帮助她们制订教学计划。拉丽塔居然不顾妈妈芭拉达松达丽反对和比诺伊来往,连苏查丽达都感到吃惊,但拉丽塔性格倔强,下了决心的事情决不回头。安娜达摩耶妈妈支持她们。 波莱什认为办学困难很多,但拉丽塔要坚持到底。拉丽塔的同学来信询问她和比诺伊的关系,她给同学回信,大胆认为嫁给优秀的印度教徒是骄傲和荣幸。苏查丽达和爸爸都认为比诺伊是个好小伙,和他来往没有错。波莱什告诉拉丽塔,人由神来掂量,世俗主义事先忘了首先是人这一简单事实。教派不能阻止年轻人的相爱。怕惹恼芭拉达松达丽,父子决定女子学校一事再等一段时间。 无耻的哈伦截了拉丽塔给同学的信让芭拉达松达丽看,芭拉达松达丽认为祸根在苏查丽达,要求梵社处置苏查丽达,同时指责丈夫纵容女儿,但波莱什认为女儿没有错。哈伦操纵别人写匿名信,说拉丽塔秘密订婚。哈伦要求拉丽塔解释,拉丽塔坦率承认她喜欢比诺伊,也没有让比诺伊以加入梵社作为婚姻的先决条件。如果哈伦领导梵社,她宁肯退出不受其约束。不受非真理的约束,你哈伦有什么理由干涉正确不犯达摩的行为?哈伦没有资格教训人格比他高尚的人。苏查丽达为拉丽塔担心,她怕事已至此,比诺伊不同意。拉丽塔胸有成竹,肯定比诺伊会同意。爸爸也决不站在哈伦一边,希望拉丽塔坚持到底。苏查丽达要去看望戈拉妈妈。 哈伦又指示人给比诺伊写匿名信,说拉丽塔有肺病,娶了她会不幸。比诺伊以为由于他而满城风雨,使拉丽塔蒙受委屈,没有勇气见拉丽塔。但匿名信反而使他坚定了决心:不让拉丽塔被急流冲走,拉丽塔是我的!哈伦来,比诺伊倒要看他说些什么。哈伦让他和波莱什一家保持距离,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波莱什一家给他从来没有过的温暖,使他的生活多姿多彩,爱情使他和拉丽塔走到一起。他愿意为拉丽塔献出一切甚至生命。波莱什说阻止二人的结合才是罪恶呢。比诺伊怕拉丽塔经受不住压力。 戈拉的弟子阿比那什告诉莫辛和安娜达摩耶妈妈说,拉丽塔和比诺伊的婚事定了。比诺伊告诉妈妈哈伦找过他。妈妈支持比诺伊:要有男人气概,保护好拉丽塔,不要让人诋毁。莫辛则抱怨波莱什毁了他的女儿萨什和比诺伊的婚事。 安娜达摩耶妈妈来看苏查丽达,她告诉苏查丽达,比诺伊也是认准了的事情谁也拉不回来。苏查丽达如释重负。苏查丽达担心梵社不放过比诺伊,不知道比诺伊会不会放弃印度教信仰皈依梵社。安娜达摩耶妈妈说,好坏、祸福都是辩证的。信仰不同的人为什么不能结合?难道教派就是和神吵架?如果结婚以比诺伊加入梵社为条件,她的希望大厦就会垮下。苏查丽达仍然对比诺伊不入梵社有疑义。安娜达摩耶妈妈希望戈拉娶苏查丽达,但苏查丽达在教派问题上的态度让她有点失望。比诺伊告诉波莱什,说他决不能看着他们一家子为了他蒙受委屈,他不管戈拉怎么看,不管梵社怎么看,要不计一切后果地保护这一家。原来拉丽塔也同意,更坚定了爱他的决心。拉丽塔的妈妈芭拉达松达丽坚持要让比诺伊先加入梵社,比诺伊难以割舍印度教。拉丽塔对他的眼光神秘、温柔、意味深长。 戈拉出狱,波莱什和比诺伊去接。阿比那什领大家唱歌迎接他,他不赞成,也不接受花环,因为和监狱中的各种人接触过,必须先涤罪,重新加入印度教。父亲克里西纳达雅不同意他赎罪。关于比诺伊的婚事,比诺伊和戈拉都不好开口。莫辛又来催婚事,因为比诺伊说过要等戈拉。戈拉从比诺伊的神色上看出问题。戈拉告诉哥哥,他可以准备婚事,但不敢保证比诺伊会娶萨什。莫辛向戈拉说起有关比诺伊和拉丽塔订婚的传言。比诺伊表示非拉丽塔不娶,达摩在社会和个人之上,最高责任是保护达摩。他的看法超越了宗教的藩篱。戈拉不同意比诺伊娶拉丽塔,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戈拉说,如果比诺伊离开印度教信仰就意味着失去他这个朋友。阿比那什等戈拉举行赎罪仪式后要为他举办大型宴会。戈拉从比诺伊的变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戈拉在狱中思念苏查丽达,使苏查丽达有了新的发现。他在和比诺伊争论时,他自己的思想也在斗争。因为是苏查丽达使他对波莱什发生依恋。在戈拉的心中,苏查丽达是印度理想的化身,陪同妈妈的苏查丽达就是女神。他现在才意识到,他的印度理想没有女人是不完整的。苏查丽达看着戈拉憔悴心疼,戈拉在她心中像一团火。戈拉在狱中时她常过来安慰安娜达摩耶妈妈。苏查丽达请比诺伊去她家,但不好意思请戈拉。苏查丽达请比诺伊过去是为了商量他和拉丽塔的婚事。比诺伊一直怕此事伤戈拉的心,但既然挑明,他也就坦然了。他和戈拉争论的要点是,他只坚持真理。苏查丽达认为,让拉丽塔放弃信仰要比比诺伊放弃信仰损失更大。比诺伊认为,宗教是个人的思索,不应该卷入社会。萨提士拿来报纸,上面说:拉丽塔和比诺伊结合的危机消除了,因为男方拒绝加入梵社。姨妈哈里莫西尼知道拉丽塔和比诺伊的神秘关系,她就是不让二人接触。拉丽塔觉得戈拉处处和她作对,她怀疑比诺伊摆脱不了戈拉的控制。她不给比诺伊和她对话的机会。父亲看出拉丽塔的心事。比诺伊的信仰转向梵社,他告诉芭拉达松达丽他想加入梵社,但又怕把消息捅出去会把事情闹大。他也不喜欢哈伦掺和。比诺伊不愿意阿比那什拉他去参加戈拉的赎罪仪式。哈伦让拉丽塔在宗教和爱情之间选择,拉丽塔不予理会。但她听说比诺伊加入梵社,感到高兴。但比诺伊担心哈伦把他的事情捅出去,因为人言可畏。芭拉达松达丽建议把申请书直接送梵社主席,避开哈伦。没有想到,有人把申请书给撕了,还是哈伦捣的鬼。 戈拉来看苏查丽达,苏查丽达没有勇气直接面对戈拉,她叫姨妈来陪。姨妈认为戈拉维护印度教传统,气概不凡。见到戈拉,苏查丽达心跳脸红。戈拉认为,苏查丽达不同于一般人,不属于某个教派。戈拉认为印度教是个民族概念,不是某个团体。苏查丽达听戈拉讲:印度教把人看作人而不是教派成员。教派不同但人性一致。苏查丽达从戈拉身上看到了力量,他像雷电之神因陀罗。哈伦来,苏查丽达拒绝见他。哈伦和戈拉争论,戈拉不反击,只听。哈伦要戈拉阻止比诺伊娶拉丽塔。戈拉说:“你哈伦凭什么干涉比诺伊?我自己又和梵社无关。”哈伦又一次要和苏查丽达单独谈,但苏查丽达还是不理他,拉戈拉去看姨妈,把哈伦晾到一边。哈伦处处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不要苏查丽达入梵社,因为她和印度教的姨妈来往过密。戈拉吃了姨妈的饭,没有想到哈伦来信向他挑战。戈拉认为苏查丽达属于祖国,而不是某个教派。 比诺伊告诉安娜达摩耶妈妈说,本来没有信仰非要违心地假装某种信仰,心里不大自然。他指不太乐意入梵社一事。妈妈劝他三思,如果皈依梵社,印度教会迫害他。偏离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是不对的。拉丽塔认为比诺伊没有必要皈依梵社。不能因为联姻就放弃信仰,否则就会在教派之间建立起高墙。安娜达摩耶妈妈说,外表、性格、教派不同不能成为互相了解的高墙。比诺伊是女人值得为他受任何苦的人。二人的心是恒河与雅穆纳河两条圣河的汇合,而不是信仰或教派的结合,感情建立在达摩基础上。比诺伊和拉丽塔心心相印,双方心里燃起不灭的火焰。比诺伊和拉丽塔二人来拜见波莱什,比诺伊决定不皈依梵社,因为老人的祝福就是最大的皈依。拉丽塔从哈伦身上改变了对梵社的信任。波莱什:“如果一个社会用外部礼仪来束缚人的天性,那就是把人变成了木偶。”拉丽塔担心她反抗这些人们加在她身上的不公正会伤爸爸的心。二人同意不在代表毗湿奴的石头前举行婚礼。波莱什说婚礼是社会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望他们三思。拉丽塔和比诺伊联合寻求公正,不为社会压力所屈服。拉丽塔的妈妈芭拉达松达丽说找个古鲁皈依梵社,比诺伊不同意,芭拉达松达丽一气之下赶走比诺伊。 苏查丽达估计戈拉会来。她对昨天戈拉在姨妈家崇拜偶像不满意。戈拉说他只是尊敬别人的信仰而已,从来不寻求神。他告诉苏查丽达:真正的印度理想必须同妇女结合起来才完整,如果苏查丽达离开印度理想,就失去了她的神圣性。二人终于想到一起了。戈拉的力量感染了她,她通过自己否定获得了伟大。拉丽塔坚持结婚时不拜偶像,父亲支持:社会首先应该考虑人。 莫辛从报纸上看见了比诺伊的消息,说比诺伊要脱离印度教加入梵社。许多人觉得无须大惊小怪,因为比诺伊本来和戈拉不一样,皈依梵社只能说明事物在变化,而不意味着放弃友谊。实际上比诺伊心里不愿意皈依梵社,皈依不皈依并不重要,只是他对皈依梵社不像过去那样反感。戈拉认为信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朝三暮四。比诺伊感到过去处处随戈拉,心里很压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比诺伊认为,如果社会不尊重我的人格,想把我变为木偶,那我就不崇拜它。波莱什告诉比诺伊和拉丽塔:“你们比普通人站得高,自己认为正确的就坚持。”不能从宗教的立场阻止二人的结合。莫辛又看上阿比那什做他的女婿。阿比那什的父亲狮子大张口地要嫁妆,莫辛只能认了。他要趁父亲健在要出钱来,把女儿的婚事办了。 苏查丽达的姨妈哈里莫西尼怕戈拉与苏查丽达好是冲着财产来的,怕万一这样,她就会失去后半生的依靠。她不让戈拉多打扰苏查丽达。她看见苏查丽达不严格遵守某些教规,便把责任全怪在戈拉身上。她想把苏查丽达嫁给他的丧妻的小叔子。这消息使戈拉心里暗暗着急。哈伦指责苏查丽达引来比诺伊,和拉丽塔来往,他竭力维护梵社,还想恢复与苏查丽达过去的关系。苏查丽达回击说:“我就是印度教徒,怎么样?”哈伦感到自己失去古鲁的位置比失去苏查丽达的爱更可怕。他刺激苏查丽达:“戈拉绝对不会娶你。”苏查丽达气愤难忍,让哈伦滚蛋!姨妈暗中看笑话。受了哈伦的讥讽后,戈拉才意识到自己走了比诺伊的老路。他决定和哥哥不管比诺伊的婚礼,只是担心妈妈参与。莫辛警告戈拉:如果他在家里建梵社,他们就搬走。莫辛接受亲家的苛刻的嫁妆条件,只是在女儿结婚时不要比诺伊参加。安娜达摩耶妈妈考虑,给比诺伊腾出一间房来做结婚用,婚事由她来张罗,她才不管社会的干预呢。戈拉的父亲说,比诺伊结婚时,他和戈拉借故躲开,因为他知道戈拉是外国人的身世。戈拉不让妈妈掺和。比诺伊相信妈妈对他的婚事不会不管。波莱什劝戈拉作为比诺伊的朋友,和他一道参加比诺伊的婚礼,戈拉拒绝。戈拉的赎罪仪式在积极准备。哈里莫西尼想把苏查丽达介绍给小叔子揩莱什。小叔子最关心的是女方的财产,哈里莫西尼如实相告。苏查丽达盼望不来戈拉,知道是姨妈在捣鬼。姨妈怕苏查丽达和戈拉来往跟踪她,使她很反感。她指责姨妈干涉她和戈拉的关系,侮辱戈拉,想赶姨妈走。爸爸知道她的心事,鼓励她,她好像获得了新生。她大胆宣布自己是印度教徒,使爸爸大吃一惊。梵社开除波莱什,因为他要支持并主持拉丽塔的婚礼。还是哈伦捣的鬼。苏查丽达思念戈拉,相信他不会变心。她给沙提士说话时完全是戈拉的腔调。比诺伊和拉丽塔的婚礼定于下星期一举行。安娜达摩耶妈妈充当比诺伊的妈妈的角色,她要苏查丽达提前来帮助她筹办婚礼。她征求苏查丽达姨妈哈里莫西尼的意见,没有想到姨妈一口回绝。安娜达摩耶大吃一惊:原来唯唯诺诺的姨妈不见了。波莱什给苏查丽达钱让给拉丽塔买婚礼用品。他看见安娜达摩耶妈妈把拉丽塔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放心了。 戈拉又去乡下了解民情。他看见统治者和宗教联合起来剥削农民。有些人穷得娶不起媳妇,有病,寡妇不能再嫁。印度教徒一团散沙,而穆斯林齐心协力。 姨妈哈里莫西尼的小叔子揩莱什来相亲,他关心苏查丽达的房子,与嫂子估计房子的价值,不要嫂子往地上泼水,好像房子已经成了他的。 星期一早晨,婚礼之前比诺伊来找戈拉,戈拉不去。安娜达摩耶妈妈不顾阻拦坚决主持婚礼。戈拉突然从比诺伊想到了自己,思念苏查丽达,不由自主地去看苏查丽达,但她参加婚礼去了,他见了矮胖子的守财奴揩莱什。看见这么一个丑陋的人居然要娶苏查丽达,戈拉心里愤愤不平。安娜达摩耶妈妈给哈里莫西尼写信,要求允许苏查丽达陪同拉丽塔住几天。哈里莫西尼以为安娜达摩耶故意报复她,坐轿子来把苏查丽达接回。苏查丽达不愿意见揩莱什,气得哈里莫西尼大骂戈拉,说戈拉母子合谋骗走苏查丽达。苏查丽达马上离开。 戈拉在回想他和苏查丽达的接触。由于有些婆罗门纵欲、贪财,所以印度理想经历痛苦。戈拉的赎罪仪式准备在恒河边举行。他不顾父亲的阻止非要这么做。戈拉正要去赎罪处,哈里莫西尼来,搬弄是非,说报纸上都说他要娶苏查丽达,但她劝戈拉不要娶苏查丽达,娶了她会影响他的声誉。她还让戈拉劝苏查丽达嫁人。让苏查丽达嫁给哪个丑陋的家伙?他想不通。哈里莫西尼逼戈拉去劝说苏查丽达,戈拉岂能去!他无法忍痛割断与苏查丽达的情愫。苏查丽达决心坚决回击姨妈。波莱什要去西姆拉躲避几天,苏查丽达愿意随父而去。 戈拉的赎罪仪式马上就要举行,突然一辆马车停下,仆人禀报:父亲克里西纳达雅突然吐血,危在旦夕,要他立刻回去。因为他一定要在自己咽气前让戈拉知道这件事情。父亲挣扎着告诉戈拉有关他的身世:戈拉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他亲生父母是英国人。1857年印度大起义,戈拉的父亲被打死,母亲避难,生下戈拉后立即死去。戈拉由没有孩子的安娜达摩耶抚养成人。戈拉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自己一下子什么都不是了,成了多余的人!戈拉说,安娜达摩耶就是他的亲妈妈。父亲说此事只要戈拉不说,别人不会知道。 戈拉来找苏查丽达,她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戈拉告诉她和她父亲,他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成了自由人。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现在突然得到了。所有的种姓是我的种姓,所有人的食物都能吃,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获得新生。他要拜波莱什为导师,学习所有教派、所有种姓人的经典。他伸手抓住了苏查丽达的手,苏查丽达主动伸出手来,两个人拉在一起。 安娜达摩耶妈妈是印度母亲的象征,是戈拉唯一的妈妈。波莱什是没有宗教、没有种姓区别的象征。戈拉要喝妈妈的基督教女仆拉其米亚的水。他彻底冲破了教派的束缚。派人去叫好朋友比诺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