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ty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伴有脾大及白细胞减低称为Felty综合征。本综合征常常发生在严重的RA伴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阳性者。本病在RA患者的发生率约为1%,国内更为少见。其他临床表现有: 类风湿结节,淋巴结肿大,慢性小腿溃疡,末梢神经病变,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白细胞减低一般无症状。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时可发生严重感染,20%患者表现为小腿溃疡。
骨髓的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晚幼红细胞及杆状核的百分比比较正常。分叶粒细胞减少。皮质激素治疗偶而可纠正血液学的异常,但效果不恒定。反复感染及严重贫血或出血的患者有的需要脾切除,其中50~60%的患者可以得到长期疗效;另一些患者一时性改善,随后白细胞减少复发,提示脾功亢进仅是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方面,曾有人提出体液免疫因素-抗白细胞抗体参与引起白细胞减低。
Felty综合征
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伴脾大和粒细胞减少(<2×109/L)统称为Felty综合征。1924年Felty首先描述了此三联征,并提出此综合征乃慢性关节炎的一种亚临床类型,目前认为Felty综合征是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严重关节病伴免疫学明显异常的患者。
本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尚有争议,免疫复合物吸附于白细胞表面造成的损伤、抗粒细胞抗体的细胞毒效应及脾脏的“阻亢作用”可能是本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发生本综合征者不到1%,2/3病人为女性,95%的病人HLADRw4阳性,多为45至65岁且已罹类风湿关节炎10年以上的患者,关节症状较严重,骨质破坏及关节畸形亦较明显。脾脏多为中度肿大、约5~10%的病人仅超声或核素检查发现脾大,但不能扪及,部分病人巨脾,脾脏大小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无甚相关。轻度肝大较常见,1/4病人有肝功能异常,主要为碱性磷酸酶及转氨酶升高、组织学上可见再生小结形成,病变可发展为门脉高压,引起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与脾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两大病症是感染和腿部溃疡,发生率分别为52%和41%,为一种或多种病原体感染,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不一定平行,多为皮肤、呼吸道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感染灶多为局限性、仍有脓液形成。皮肤溃疡大小不等,多发于胫前及踝部,溃疡较深、痛伴慢性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的其他关节外表现亦可见于本综合征,尤以体重减轻明显。
实验室检查: 可见白细胞减少,主要为粒细胞减少,亦有轻度淋巴细胞减少,单核及嗜酸细胞不减少,某些病人仅在数周内即可发生明显的白细胞减少,多数病人不能自然恢复,在感染或其他应激情况下粒细胞可达正常范围,但很少升高,易造成短期内掩盖疾病真相,多数病人有轻至中度贫血,红细胞寿命缩短,网织红细胞常增高,38%的病人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可正常,多数病人粒系统增生活跃,并表现“成熟受阻”。本综合征患者98%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度很高,33%可找见狼疮细胞,66%ANA阳性,85%有特异的抗粒细胞核抗体和抗白细胞膜抗体,抗DNA抗体滴度不高。60%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免疫复合物,补体水平可降低,血沉快,平均达88mm/h。
诊断 定期的血常规检查对诊断帮助很大,少数病人脾大、粒细胞减少可发生于关节炎之前。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亦可伴发各种引起脾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如药物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恶网、肝硬化、淀粉样变、结节病结核及其他慢性感染疾病,故诊断本综合征需除外这些疾病。
治疗 可选择脾切除术和药物治疗。通常脾切除术的指征为病人反复发生严重感染; 某些情况下,当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及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时,亦可考虑脾切除。脾切除术后,88%的病人在短期内粒细胞恢复正常,但有24%再发粒细胞减少,可能与免疫介导的粒细胞破坏有关。血小板减少、贫血、腿部溃疡及感染等手术后明显改善。亦可选用金制剂、青霉胺治疗粒细胞减少,男性患者可予大剂量睾丸酮治疗,皮质激素作用短暂且易致感染等副反应,故多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