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的板式
板式是指音乐的节拍形式。中国音乐有以板、鼓击拍的传统,在戏曲音乐上,以拍板表示强拍、击鼓表示次强拍和弱拍。因此,人们习惯把强拍称为板,把弱拍和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一个音乐小节即为一板,依据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无板无眼(散板)等。
现代戏曲术语中,人们常把板式变化体(即板腔体)中各种不同板眼形式根据其速度和特点加以区分,如慢板、快板等。板式的名称、用途因剧种、剧情不同而各异,这里仅以京剧为例,介绍几种主要板式。
慢板,又称慢三眼,即一板三眼形式。这种板式曲调速度缓慢、字少腔繁,旋律迂回曲折,特别适合于抒情性场合。像《文昭关》一剧,以老生行当扮演的伍子胥,演唱大段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徐缓忧伤,对于人物凄凉悲怨的情绪极富表现力,对观众也有很大感染力。
原板,是一板一眼类,它的曲调速度比慢板快,中速而悠扬。兼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在抒情时,旋律优美旖丽,例如梅兰芳代表剧目 《宇宙锋》中女主人公赵艳蓉听到父亲要为夫家修本评冤时,心情激动喜悦,唱的一段原板“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旋律跌宕起伏,轻松优美; 而在加强叙事功能时,原板也可以加快速度,突出朗诵性,像《战樊城》一剧中,伍子胥所唱 “兄长说话欠思忖” 原板,结构紧凑、叙事流畅。另外,京剧中旦角所唱原板速度比生行慢,也常作快三眼处理。
二六板,类似于原板,也是一板一眼形式,不过它的速度要比原板快,通常没有长过门,节奏紧凑,重于叙事。
流水、快板,这都是有板无眼的结构。流水乐句短小精炼,字密腔简,表现为紧迫的戏剧情绪。我们所熟悉的《苏三起解》里“苏三离了洪洞县”就是〔流水〕唱段。快板比流水速度还快,听起来激昂清脆,如《智取威虎山》中“党给我智慧给我胆”一段。另外一类节拍自由、无板无眼的归称为 “摇板”或“散板”。摇板又称紧打慢唱,即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都是流水板节奏。“散板” 则被称为慢拉慢唱,它是节拍完全自由的板式,摇板、散板适用于多种场合,常在过场中使用。
不同的板式运用在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声腔系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京剧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