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dna复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DNA复制DNA replicationDNA分子以一条核苷酸链为模板,在酶的催化下,合成另一条碱基顺序互补的单链,产生新的DNA分子。 DNA复制示意图 DNA复制的意义 生物的遗传信息是通过DNA的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的特征表明,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准确地保存了亲代DNA分子所携带的所有遗传信息。在最适条件下,插入一个新核苷酸从而发生差错的机率低到10-8~10-9。这种DNA复制的准确性对于生物的繁衍,种系的延续和稳定极为重要。 DNA复制 DNA复制DNA分子通过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即核苷酸顺序)从亲代DNA分子传递给子代DNA分子,这一作用叫做DNA复制。 图1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酸链构成,这两条多核苷酸链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即一条链沿磷酸二酯键3′~5′方向; 另一条链则相反,沿5′~3′方向。两条链在空间结构上,以右向螺旋的方式围绕一根想象中的中轴向前延伸(图1)。(2) 两条多核苷酸链在外侧各有一条磷酸和脱氧核糖的长链作为基本骨架;内侧则为碱基。碱基对处于同一平面,并与双螺旋“中轴”垂直,所有碱基对均互相平行重叠。DNA双螺旋的直径为20,每个螺距的长度为34A,一个螺距包含着10个核苷酸对,因而相邻核苷酸之间距离为3.4。 (3)DNA双螺旋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碱基配对原则,即一条多核苷酸链的腺嘌呤(A) 图2 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必定与另一条链的胸腺嘧啶(T)配对,A与T之间通过二个氢键相联系; 而一条链的鸟嘌呤(G)必定与另一条链的胞嘧啶(C)配对,其间借三个氢键相连。可以简单表示为A=T,G≡C。A与T,G与C均称为互补碱基(图2)。由于DNA分子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处于同一平面的碱基呈互补关系,因而DNA分子两条链亦成互补关系——互补链。 DNA复制 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对常多达数百万,如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就有3×106核苷酸对,而且严格地按一定顺序排列着。为了说明生物体如何精确地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到子代,以保持其遗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Watson和Crick设想当DNA复制时,DNA分子的双链先解开成两条单链。然后以每一条原有的单链为模板,各自互补地同胞核内游离的核苷酸进行碱基配对,形成一条互补的新多核苷酸链。结果,一个亲代DNA分子,复制成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均由一条原有的链和一条新链组成,这就称为半保留复制。Meselson等(1958),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实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正确性。他们将大肠杆菌置于含有同位素重氮(15N)的培养基内繁殖,生长几代后,所有大肠杆菌的DNA均含15N,比正常的含14N的DNA密度大些。再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回含14N的普通培养基内繁殖1~2代,然后将各代的DNA取样,进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来测定DNA的位置和浓度。Meselson发现,从15N培养基转移到14N培养基中进行第一次分裂后的大肠杆菌的DNA,出现一条中间型带,位于重氮带 (15NDNA) 与轻氮带(14NDNA)之间。继而发现,生长于14N培养基中进行第二次分裂后的大肠杆菌的DNA有二条带,一条为中间型带,还有一条轻氮带。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15N培养基中繁殖几代的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由二条重氮单链(15N)组成。当大肠杆菌从15N培养基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第一代时,其DNA分子为一条重氮单链(15N)和一条轻氮单链(14N)组成的杂种链。在14N培养基中繁殖第二代时,其DNA分子出现两种类型,一类为重氮单链和轻氮单链的杂种链,另一类为两条轻氮单链组成的链。实验结果是符合半保留复制设想的(图3)。 图3 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DNA复制的方式得到证实后,Kornberg(1956)发现了DNA聚合酶,并在以后研究中对DNA复制模型有新的发展,但DNA复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仅参加这一过程的蛋白质(酶)就有20种,而且各种生物DNA复制的过程不尽相同,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阐明。 原核细胞的DNA复制 (1) DNA的解旋:在DNA复制前,首先是DNA解旋酶获得能量,推动DNA双螺旋解开,在这基础上,解旋蛋白结合到已经解开的DNA单链,以保持DNA单链处于伸展状态。 (2) 引物的产生:很早就证实,原核细胞内的聚合酶不能在体外催化DNA在起始部位的合成,它需要一种引物,一般是RNA的片段,也可以是DNA片段(引物约为20~30个核苷酸)。诱发引物产生的酶称为引物酶。不同系统的噬菌体的引物酶是不同的。例如M13系统是RNA聚合酶,φX174系统是dnaG蛋白。引物酶具有识别DNA复制起点的功能,并催化RNA引物形成,再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着新链5′~3′方向合成一条新的互补DNA链。待DNA复制合成后,由核酸酶切掉引物,经DNA聚合酶的修补及连接酶的“焊接”,以保持DNA的完整性。(3) 间断性复制: 在原核细胞DNA复制时出现复制叉的事实表明,DNA在复制开始时,只有部分双螺旋被解开,以后,边解旋边进行复制。已知DNA双链是反向平行的,即一条链为3′~5′方向; 另一条链则为5′~3′方向。业已证明DNA聚合酶以3′~5′方向的单链为模板,沿着新链5′~3′方向催化多核苷酸的互补链合成; 同时,又以5′~3′方向的单链为模板,沿着新链5′~3′方向催化多核苷酸的互补链合成。由此可知新DNA链的合成总是从5′端向3′端进行的(图4)。 1967年Kornberg提出DNA间断复制的设想,以后为冈崎(Okazaki)在大肠杆菌复制中所证实。即在大肠杆菌DNA复制时,先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50~100个核苷酸的RNA作为引物,再以RNA引物的3′-OH末端为起点,按新链5′~3′方向合成一些1000~2000个核苷酸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或称复制片段,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这些片段首尾互相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新的DNA双链。 图4 DNA复制过程 真核细胞的DNA复制 对真核细胞DNA复制的研究,目前还远不及原核细胞这样细致。真核细胞DNA复制中的酶和蛋白因子,与原核细胞的基本相同。但由于真核细胞DNA分子大,且与组蛋白结合等情况,DNA复制应该更为复杂。譬如,真核细胞的一个DNA分子上可以有几个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复制区,称为复制子,而细菌一个DNA分子仅一个复制子。此外,真核细胞复制的速度比原核细胞慢,这可能与组蛋白和DNA结合有关。RNA复制 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这种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可以用病毒RNA为模板,在一种高度特异性酶(RNA复制酶)的催化下,按照互补原则合成两条子代RNA链,并经过多次复制,产生更多的病毒RNA分子;另一方面病毒RNA也可以作为模板合成病毒的特异性蛋白质,形成病毒的外壳蛋白质。(见“遗传信息的转译”) ☚ 基因 遗传信息的转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