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5.土产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5.土产品

5.土产品

陕西土产品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生漆、棕片、五棓子、蜂蜜、龙须草等17大类数百个品种。50年代初, 土产实行多渠道流通, 国合商业和私商并存。供销社接受国营商业委托, 开展代购业务。1956年省贸易公司撤销后, 土产购销业务全部移交供销社。1957年大宗土产实行统一收购, 1959年起对商品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除少量小宗土产通过集贸市场和小商小贩流通外, 土产市场基本上形成供销社单一流通渠道,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 土产市场逐步放开, 但供销社仍保持主要流通渠道地位。
(1) 收购。1950—1956年, 全省供销社系统累计收购土产类商品10 508万元, 年均1 501万元, 累计省外调入1 814万元, 年均259万元。1957—1983年,累计收购113 075万元, 年均4 188万元,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均增长1.79倍。累计省外调入23 671万元,年均877万元,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均增长2.39倍。1984年土产品放开经营, 土产类商品生产发展, 收购大幅度上升。1988年和1989年, 生漆年收购量均超千吨, 龙须草、五棓子收购增加。1989年, 全省土产品收购达10 058万元, 比1983年增长83.2%。1992年, 土产品总购进12 178万元, 其中纯购进11 451万元, 比1989年增加1 393万元, 增长13.8%, 创陕西土产品收购额历史最高纪录。随后, 由于替代物品出现,许多土产品用途改变, 社会需求锐减, 导致收购减少。1996年, 土产品收购5 837万元, 比1992年下降49%。1984—1996年全省供销社土产品累计收购100 911万元, 年均7 762万元, 比计划收购时期年均收购增长85.3%,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均收购增长4.17倍。
(2) 销售。1950—1956年, 全省土产品累计销售11 894万元, 年均1 699万元; 调给省外238万元,年均34万元; 供应出口 109万元, 年均16万元。1961—1969年, 土产品生产、收购滑坡, 供应锐减,不能完成外调和供应出口任务, 省内市场供应紧张,有的土产品断档脱销。供销社一方面加强管理, 增加收购; 另一方面控制供应, 保证重点。国家政策规定, 土产品的供应原则是: 产区支援销区、农村支援城市; 保证军需; 国内外都需要的品种优先支援出口, 工农业都需要的品种首先供应农业和重灾区; 地区分配照顾京、津、沪和边、山、老、少、穷地区。陕西是大宗土产品的主产区, 外调任务大, 为保证出口数量、质量, 生漆由外贸部门在主产县选购, 五棓子由外贸部门在产区接收。调往省外的大宗土产品主要有生漆、棕片、蜂蜡、木炭、龙须草、蜂蜜等。省内供应主要为毛竹、生漆、棕片、草袋等, 严格按计划定点定向供应。1969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销售和调给省外分别为2 464万元和562万元, 分别比1960年减少73.8%和59.3%。70年代, 情况有所好转。1979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销售、调给省外和供应出口分别为5 600万元、1 608万元和856万元, 分别比1969年增长1.27倍和1.86倍 (1969年供应出口无实绩)。1983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销售5 179万元,调给省外1 946万元, 供应出口359万元, 分别比1979年下降7.5%、增长21%和下降58.1%。1984年, 土产品放开经营后, 供销社土产经营稳步增长。1989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销售8 995万元, 调给省外3 031万元, 供应出口405万元, 比1983年分别增长73.7%、55.8%和12.8%。1992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销售9 464万元, 比上年增长6.1%, 比1989年增长5.2%, 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销售3 828万元, 比1991年减少57.1%, 比1983年下降26.1%。1984—1996年, 全省供销社土产品累计销售85 258万元, 年均6 558万元, 比计划供应时期年均销售额增长56%,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均销售额增长2.86倍。

☚ 4.麻类   6.水产品 ☛
000273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