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改善了基地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4.改善了基地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商品粮基地建设明显地改善了基地县的农业基础条件,使基地县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机服务体系,农田水利设施也得到了配套与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善了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环境和基本手段。28个基地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均建起了化验室、资料室、标本室、办公室和培训场所,购买了化验、培训等仪器设备。大多数乡(镇)农业站也建起了化验室、资料室、图书室、标本室和种子库,并购置了仪器设备。基地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站为基础,村技术员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改善了基地县良种繁育与供种条件。使基地县基本形成了区域试验、良种繁育、质量检验、机械加工、储运供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新增良种繁育能力0. 2万吨,加工能力4. 4万吨,仓储能力7.2万吨,做到了良种繁育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实现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用种的良种化,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通过基地建设,使基地县的398个乡级农机管理达到了一类水平,可同时开展管理、供油、供件、修理、培训、推广等业务。到1990年,28个基地县的农机保有量达到16 872台,比建设前的1985年增加5 742台,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 00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强了基地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基地县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到1990年,基地县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50多万亩,新增水田200多万亩;新增旱浇面积32.9万亩,改善5万亩;新增坐水种面积15. 23万亩,改善1.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04万亩,提高治涝标准32.2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02.2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效地增强了基地县的农业发展后劲,1982年至1990年基地县的粮食总产以每年10. 9%的速度递增,其中1985—1990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1.5%。从全省粮食生产情况看,在全省粮食普遍增产的情况下,商品粮基地县的增长幅度大;在平产的年分中,商品粮基地县普遍增产;在遭灾年份,商品粮基地县不减产或减产幅度小。 ☚ 3.促进了基地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科技兴农热情,提高了广大农民文化技术素质 ☛ 00016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