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村邮政通信
(1)乡镇通邮。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邮政通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58年通邮359个乡,20个镇,通邮面达到75%以上。以后,随着农村社队的增加,邮政通信服务面也有所扩展,到1977年乡村社三级通邮分别为398个,3 522个和13 944个。80年代初,原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改为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至1985年,乡村两级通邮面又有新的增加,其中乡(镇)达到428个,行政村达到3 926个;到1998年乡镇和行政村总数为447个、4 099个,通邮率分别为100%和96.2%。
(2)逐日投递。1958年,农村邮件投递到公社和生产大队每天一次的分别占27.7%和36.9%。1973年,全省通邮的三级组织分别为400个公社、3 453大队和13705个生产队,每天投递一次及以上者分别为138个、724个和2 884个。1977后,逐日投递的乡、村、社分别为145个、843个和2 615个,与1973年相比公社增5%、大队增16%,生产队则下降0.93%。农村政社体制调整后,乡(镇)及行政村每天投递一次及以上的,1987年分别为139个、902个。1997年,每天投递一次及以上的乡(镇)为56个,比1987年减少83个。
(3)乡、镇局所设置。1958年在农村设有自办、公社办以及代办所139处,占公社总数的24.4%。1970年,减少为133处,占公社总数的33.2%。1975年增加为142处,占公社总数的35.5%。1980年增加为146处,占乡(镇)总数的36.2%。1985年设自办和代办局所的乡(镇)共计170处,为乡(镇)总数的41%;1990年设局所的乡(镇)为135处,为乡(镇)总数的33%;1995年设局所的乡(镇)减少为117处,为乡(镇)总数的28.1%。1998年,设局所的乡(镇) 153处,占乡(镇)总数的34.2%。
(4)农村邮政业务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邮政,一般仅限于出售邮票,收寄国内平挂邮件等。自1950年起,各机构增加了收寄包裹、印刷品、国际函件,办理汇兑和收订报刊等业务。鉴于农村邮政各类数据未单独统计,只能以全省业务量情况看农村的发展。1949年,包括农村在内的全省业务量中,函件39万件,包件0.2万件、汇票0.7万张;1950年开始接办报刊发行,实际邮发合一,当年收订报刊51.7万份。1957函件815.2万件、包件7.7万件、汇票60.1万张、报刊1133.8万份,函件、包件、汇票分别是1949年的20.9倍、38.5倍和85.9倍,报刊则是1950年的21.9倍。1958—1965年,业务量稳中有增。1960年10月1日开办了特挂信函,陆续把代收货价、保价和电汇业务扩展到农村。1965年,全省业务量中,函件1192.2万件、包件16.7万件、汇票121.1万张、报刊2 465.9万份,分别比1957年增长1.46倍、2.2倍、 2倍和2.2倍。 1966年以后, 农村邮政虽也受到 “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 但全省邮政业务量仍有发展。 1975年与1965年相比, 函件增长36%,达到1 630万件; 包件增长136%, 达到39.4万件;汇票增长15.7%, 达到140.4万张; 报刊增长178%,达到6 860.6万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邮政迈开了新的步伐。 邮政企业由原来的单纯生产服务型, 逐步向服务经营型转变, 邮政的传统业务向多方位、多功能服务发展, 邮政储蓄恢复, 开办了报刊零售, 集邮等新业务, 促进了全省邮政业务的增长。 1985年, 全省业务量中: 函件2 344.4万件、 包件29.5万件、 汇票178万张、 报刊期发份数153.8万份。 与1975相比,除包件因市场因素略有下降外, 其他业务均呈较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函件增长了43.2%、 汇票增长27%,报刊期发份数是1975年的3.8倍。 邮政储蓄1988年邮储余额达到95.9万元, 1992年邮储余额1.15亿元, 1998年达到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