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3.繁育体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3.繁育体系

3.繁育体系

(1)小麦良种繁育体系。50年代建立农场中心区、繁殖区的小麦繁育体系。中心区生产小麦原种供繁殖区扩大繁殖,繁殖区产种供大田。这种体系只限于农场中心区周围村、户,多数地方生产用种仍靠农户自选自留。
60—70年代,以县良种场为骨干,繁种大队为桥梁,生产队为基础,建立小麦三级繁育体系。1964年藁城县建立三级体系,三年全县实现小麦良种化。80年代初,望都县建立以县原种场为骨干,乡农技服务公司为桥梁,科技示范户和重点繁种户为基础的繁种体系,把原来三级体系向前推进一步。小麦三级繁育体系在全省较普遍,持续时间较长。
80年代繁种体系相对集中,建立县乡两级繁育体系。1984年饶阳县建立县乡结合,少引快繁,三年到大田的两级繁育体系。县原种场重点搞新品种引进试验,县基地进行一级繁种,乡基地进行二级繁种供大田。同年省种子公司在全省推广饶阳经验,到1988年全省有48个县基本建成两级繁育体系。这些县当年共产种18.2万吨,占当地需种量的68.44%; 两级供种9.5万吨,占需种量的46.39%。
进入90年代,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和统一供种的实施,小麦繁育体系再度集中,建立起县繁县供体系。根据全县小麦需种量,县建立专业化一村一种的小麦繁种基地,所产种子由县种子公司收购、经营,供农户大田用种。1993年在集中产麦县实施“五五四工程”,并选定饶阳、安新等8个县作为试点,当年8个试点县小麦统供率达33.5%。
(2)玉米杂交种繁育体系。玉米繁育体系始建于60年代初,经历集中、分散、再集中三个阶段。
一是以省、专为单位建体系 (1963—1965年)。60年代初开始推广杂交种,由于当时面积小而分散,群众尚未掌握制种技术,全省以省、专为单位建体系。办法是,自交系由省统一掌握,委托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生产原种供各专区。自交系繁殖和单交种配制由专区掌握,选择条件好的良种场繁殖制种。县组织社队配制双交种供大田。1963—1965年,全省共繁制玉米杂交种628.8公顷,这种体系集中使用技术力量,能保证制种纯度,在推广杂交种初期发挥过作用。
二是以县为单位自成体系 (1966—1976年)。1966年兴隆县由县良种场繁8个自交系0.19公顷,在29个公社建49个特约队制单交种30.67公顷,在417个生产队制双交种42.8公顷,形成以县为单位的玉米繁育体系。同年省农业厅推广兴隆县经验,保定、承德、天津三个专区很快建成全县玉米繁种体系。个别隔离区不易解决或制种技术不过关的县,由专区安排,县间协作,在专区内成龙配套。这种体系亲本标准不统一,制种质量不高,且浪费人、财、物力。
三是省、地 (市)提纯县制种体系 (1977—1996年)。1977年根据全国玉米科研推广会议精神,建立省、地搞亲本提纯,县搞亲本繁殖,公社、大队搞制种的体系,同时组织全省亲本种子提纯会战。1982年后制种向大中型基地发展,到1988年在冀北、冀西的25个县建制种基地1.59万公顷,产种4.08万吨,分别占全省制种面积、种子产量的57.2%和63.8%,体系由分散趋向集中。90年代后亲本提纯繁殖全部拿到省,制种高度集中,建立起省提、省繁自交系,大基地集中制种的体系,彻底改变按行政区划建体系的“小而全”做法,全省玉米杂交种年年自足有余。
(3)棉花良种繁育体系。
一是以专区为单位建体系 (1950—1972年)。1951年,省农业厅、供销社在22个县建良棉管理区,划定棉田4.89万公顷作为繁种基地,籽棉由良棉厂收购加工保种。1956年全省建良棉厂14个,在其周围建良繁区4.32万公顷,当年保种8 230吨。1963年后,以专区为单位,由棉花原种场负责建棉花基础圃,特约队建原种圃,按全区棉田面积5%的比例设良繁区,形成较完整的良棉体系。
二是集中植棉县自成体系 (1973—1996年)。河北省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建立良棉体系的县是满城县。该县1962年建良棉厂,1966年以厂办场建原种场,并设置特约队、良繁区。1970年建起良棉厂、原种场、特约队、良繁区四配套,种、管、收、轧四结合的良棉体系。1973年后全省推广满城县经验,到1981年全省四配套良棉体系县发展到14个,当年建良繁区3.43万公顷,保种7 510吨。1982年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良棉体系发展步伐加快,1983年体系配套县增到32个,当年保种1.68万吨。
1984年正定县把良棉厂、原种场合并,建立全省第一个棉花种子公司,统管全县棉花种子的行政、技术、经营工作。1986年全省有13个县建立棉花种子公司。
1985年省政府从全省棉花定购指标中划出4.5万吨种子棉,由良棉厂收购加工,在全国率先实行种子棉和商品棉分开经营。1986年8月,农牧渔业部在石家庄召开全国棉花种子工作会议,肯定“河北把种子棉和商品棉分开经营,是一次重大改革,新的突破”。会议要求各植棉省、市、自治区学习推广河北经验。
1987年省种子公司对23个县调查分析,建立良棉体系实现原种定期更新后,比用混杂种增产10%~20%,衣分率提高2.4%~4.0%,绒长提高0.60~1.61毫米,皮棉品级提高0.4~1.0级,每亩纯增收入36.25元。
1988年全省建良棉体系的县达到44个,良繁区面积3.62万公顷,调剂供种1.69万吨,占需种量的32.4%。
90年代后,根据全省棉田面积减少的现状,对良棉体系进行适当调整,重点加强黑龙港棉区体系建设和夏播棉、抗虫棉体系建设。压缩棉花繁种基地,由80年代末4.7~5.3万公顷到1996年减到3.3万公顷左右,同时繁种基地继续由京广线两侧向东部棉区转移。

☚ 2.繁种基地   4.繁育技术 ☛
000243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