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果树 3.果树甘肃是我国果树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适宜各类北方落叶果树和部分常绿果树生长, 果树种类繁多。全省果树共有25个科、50个属、165个种、1 463个品种和品系,有许多驰名中外的优质水果分布带,成为甘肃水果发展的潜在优势。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果品价格的放开, 果园面积迅猛扩大。全省果园面积由80年代初的3.5万公顷增加到1994年的24万公顷以上,水果总产由10万吨左右增加到66.4万吨。 (1) 苹果。蔷薇科,苹果属。全省各地均有分布,果园面积、果品产量都占全省水果第一位。1993年全省苹果园面积15.11万公顷, 占当年果园总面积的69.5%,苹果总产31.51万吨, 占全省水果总产的52.1%。居全国第8位。 1949年前,甘肃栽种苹果以绵苹果、沙果为主,到1984年,引种品种达213个, 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品种是红富士、秦冠、红星、金冠、新红星、金矮生、国光等。其中红星苹果质细、汁多、味甜浓香,品质极上。天水的“花牛”元帅,以其美丽的外观,优良的风味在香港市场著称,1965年香港报纸评说“花牛苹果品质超过美国的王牌苹果——蛇果, 并压倒世界各国名牌的产品”,从而行销世界各地。后在1985年被评为全国元帅系苹果第2名;金冠苹果质细脆,香味浓、酸甜适度,耐贮藏,古浪“金冠”被评为全国金冠品种第2名;红富士和新红星是80年代初开始推广的新品种,市场价普遍高于普通苹果一倍左右。 (2)梨。蔷薇科,梨属。全省各地都有分布,栽种面积产量仅次于苹果。为甘肃第二大水果。1993年有梨园3.59万公顷,梨总产11.58万吨,占全部水果产量的19.4%, 居全国第12位。 甘肃梨的地方品种繁多。在全省370个梨品种中,尤以冬果梨、软儿梨、酥木梨、八盘梨、猪头梨、齐梨、长把梨、苹果梨品质优良,为诸梨中的佼佼者,有陇上“八梨”之称。冬果梨主产于兰州郊区及河西一带,以兰州冬果梨最佳;软儿梨又名“香水梨”,以皋兰什川的品质最优;苹果梨引自东北延边,1984年后在河西大面积推广,其中以民乐县的苹果梨品质最佳,平均单果重245克。据测定, 含糖量和其他养分均超过原产地。1985年民乐苹果梨被评为全国梨类第一名。现栽种面积、产量已排名陇上“八梨”之首。 (3)杏。蔷薇科,杏属。在甘肃已有2 000多年栽种历史,并以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在全国杏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杏树可广植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埂,再加杏系列加工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杏树的发展。1993年全省杏子总产8.14万吨, 占水果总产量的13.7%。其中列为全国杏基地县的镇原县已发展杏树1万公顷,1994年各类杏产品3.4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 全省杏品种有60多种,兰州大接杏、唐汪川桃杏、大李光杏、双仁杏、早胜杏、牛心杏、安宁18号杏等,都是闻名全国的优势品种。其中敦煌的“李广杏”,东乡县唐汪川的“唐汪桃杏”, 兰州的“金妈妈杏”, 有“甘肃三大名杏”之誉;双仁杏为国内果个最大的良种,早胜曹杏的面积、产量均居全省杏类各品种的首位,用曹杏加工的杏产品有杏脯、杏仁、杏核皮三大类25个品种,内奶油杏肉、甘草杏、杏仁乳珍、杏仁油、椒盐杏仁等已成为名牌产品, 远销国外和全国23个省市。 (4) 桃。蔷薇科,桃属。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甘肃就已有广泛栽培。现桃的地方品种有200余种,其中老品种以迟水桃、齐桃、紫桃最为著名。80年代以后,形成集中产区和商品量的有:白风桃、京红桃、大久保桃、早香郁桃、东望母桃、半旱桃、庆丰桃、北农早艳、明星桃、岗山白等。1993年全省桃园面积0.81万公顷,总产4.37万吨。名优产品中,迟水桃的主产区在兰州市安宁区,有十里桃乡之称,安宁堡乡连片桃林260公顷,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齐桃主产区在天水秦安县,郑川、安伏一带每户农民果品收入2 000元以上;紫桃主产于张掖临泽县鸭暖乡,临泽“紫纹桃”和兰州“金城桃”在汉武帝时就被列为贡品。 (5)枣。鼠李科,枣属。抗旱、抗寒、耐瘠、耐涝,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是全国重要红枣生产地区之一。1990—1991年总产在1.2万吨以上,1992—1993年产量0.75万—0.8万吨,居全国第6位。 甘肃红枣以地方品种为主,共有26个品种,虽引进过良种,却未形成生产规模。现产量多、商品量大和具有独特性状的优良品种有:临泽小枣、晋枣、小口枣、呜山大枣、民勤圆枣等。其中临泽红枣是甘肃著名特产之一,以皮薄、肉厚、核小、味甜、果大而成为我国诸枣中的上品,在1994年全国名优特林果产品鉴评会上获银奖。集中产区的沙河枣、鸭暖枣,单果平均重3.78克,含糖量72.2%,且坚韧而富有弹性,不破皮、易贮藏。不仅可生吃,还可制成醉枣、熏枣、蜜枣、枣泥、枣酱等。 (6)葡萄。葡萄科,葡萄属。省内许多地方有栽培,河西比较集中,其中尤以敦煌、安西等地的葡萄品种质量最优,可与吐鲁番的葡萄相媲美。1993年全省总产量0.6万吨。 甘肃葡萄以皮色可分为红、白、绿三大类,优良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红玫瑰、巨峰、京早晶、蛇龙珠等,多为鲜食品种,也是酿造葡萄酒的理想原料。 (7)柿。柿科,柿属。主要分布于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市和甘南州的舟曲县,栽培于村庄周围和田间地埂,1993年全省总产0.98万吨。 全省柿子有15个品种,主要地方品种有:文县馍馍柿、成县四棱柿、泾川尖顶柿等。文县馍馍柿畅销陕、甘、川,贾昌柿饼在明清两代为朝廷贡品。 (8)其他果树还有核桃、樱桃、李、柑桔、枇杷、板栗、山楂、草莓、猕猴桃、石榴、银杏、文冠果、无花果等,除陇南、陇东地区有成片核桃林,年产1.88万吨外,其余多为零星分布,一般栽种面积不大,未形成商品基地。 ☚ 2.瓜类 4.桑蚕 ☛
3.果树 3.果树青海栽培果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区,品种有梨、杏、桃、李、沙果、苹果、葡萄、核桃、樱桃及枣等10余种。1949年,全省有零星栽植果树14.7万株,年产量0.7万吨,其中梨0.48万吨,占69%,其余有沙果、花檎、楸子、李子及少量苹果等。50年代后,以引进、选育、推广“西洋苹果”品种为主,同时发展梨、杏、桃、李、葡萄、草莓等水果生产。先后引进苹果、梨栽培品种400多个。1997年发展到8 660公顷,总产量由1983年的1.2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4万吨。 (1)苹果。主要地方品种有绵苹果、花檎、沙果、楸子等。1950—1956年,致力于“西洋苹果”种植试验,1955年引进黄魁、丹顶、倭锦等;1957年引进红魁、祝、旭、红元帅、金帅、国光、绯衣、红玉等;1974年后引进秦冠、红星、新红星、富士、赤阳等。1985年栽培2 300公顷、210万株,面积占全省果树面积的68.6%,年产量1.16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58.3%, 成为青海果树的主栽品种。 民和县园艺场生产的红元帅、 黄元帅在198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优质苹果; 1994年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 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民和产红富士苹果获铜奖。 (2) 梨。 原有地方品种37个, 主要有小冬果、酥梅、 软儿、 贵德长把梨等, 另有一个野生品种孟达梨。50年代以后, 共引进134个品种和23个品系,加上原有品种, 全省共有楸子梨、 白梨、 沙梨、 褐梨、 洋梨、 自然杂交梨等7个种, 优良品种19个,其中早熟品种5个, 中熟品种7个, 晚熟品种7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长把梨、早酥梨、 巴梨、 身不知、苹果梨、 锦丰梨、 鸭梨等。 杏、李、桃、 葡萄等水果由于面积小, 产量少,未形成批量产品, 只在产地有少量商品出售。 ☚ 2.瓜类 4.花卉 ☛
3.果树 3.果树早在晋代就有栽培,宋朝有八个树种,清朝发展到21个树种,有的已成为地方名优果品。50年代初,兴建了一批国营果园场,果树面积呈直线上升。1960年,全市果树面积发展到4.42千公顷,为历史最高年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果树生产下降。此后,果树面积一直在2 000公顷上下徘徊。1985年开始,果树生产有所发展,每年新拓或更新果园350公顷左右。1995年,全市共有果园3.32千公顷,水果产量1.36万吨,其中,桃园1.53千公顷,产桃7 178吨; 梨园463公顷,产梨1 833吨; 葡萄园294公顷,产葡萄2 275吨。 ☚ 2.茶叶 (三) 畜禽业持续发展 ☛ 0003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