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有一个好的政策。实践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农村政策, 给甘肃农村注入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飞跃发展。
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双层经营制的建立与完善,以统分结合为特征,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大呼隆”、“大锅饭”的弊端,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的两个积极性;
❷积极发展专业户,发展各种经济联合体,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路子;
❸鼓励农民务工、经商、发展乡镇企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经商、搞服务,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农工商结合经营的发展道路。
(2)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几次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实行了超购加价、议购随行就市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1992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1978年提高168.40%,年平均递增1.4%。1992年,农民因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78年多收益123 899万元, 平均每年每人增收66元。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省农村认真贯彻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见表9-2-8。
表9-2-8 甘肃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
单位: 万公顷、%
| 面 积 | 构 成 |
1992年 | 1978年 | 1992年 | 1978年 |
农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其他作物 | 366.16 289.35 42.38 34.43 | 350.58 299.60 22.63 28.35 | 100.00 79.02 11.57 9.41 | 100.00 85.46 6.46 8.08 |
从表9-2-8可以看出:1992年与1978年相比,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5.58万公顷,其中: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最快, 14年增长87.3%。
农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得到调整, 见表9-2-9、9-2-10。经过14年的发展, 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大的改变,农业的比重下降,林业、牧业、副业的比重上升;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个
表9-2-9 甘肃省农业总产值构成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 农业产值 (亿元) | 构 成 (%) |
1992年 | 1978年 | 1992年 | 1978年 |
农业总产值 农 业 林 业 牧 业 副 业 渔 业 | 122.70 76.44 4.93 35.03 7.22 0.16 | 21.44 16.26 0.53 3.89 0.76 | 100.00 61.74 3.98 28.29 5.83 0.13 | 100.00 75.81 2.47 18.14 3.54 |
表9-2-10 甘肃省农村社会总产值
单位: 亿元、%
| 农村社会总产值 | 构 成 (%) |
1992年 | 1980年 | 1992年 | 1980年 |
农村社会总产值 农 业 工 业 建筑业 商饮业 服务业 | 224.01 122.70 56.45 11.44 17.02 16.40 | 32.34 27.39 3.06 0.57 0.32 1.00 | 100.00 54.77 25.20 5.11 7.60 7.32 | 100.00 84.70 9.46 1.76 0.99 3.09 |
数达239 472个, 总产值111.9亿元,总收入98.2亿元,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37.8亿元,就业人员143.6万人。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