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其它名胜古迹
(1) 敖东城。位于敦化市东南角,临牡丹江,为渤海国都城。唐代以粟末靺鞨部为主体,结合部分高句丽人于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建立振国(亦称震国)。先天二年(713年),大祚荣受唐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五”,仍以其所统治地为忽汉州,加授忽汉州都督”,始称渤海,定都于此。城垣土筑,有内、外城。内城方形,外城呈长方形。向西有通往扶余府(今农安一带)的通路,向东有连结东京城和通道,为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六顶山渤海墓群。位于敦化市城南5公里牡丹江右岸六顶山南坡山坳。渤海国前期王族墓地。墓地共有石室封土墓80余座。1948年清理贞惠公主(第三代王大钦茂次女)墓,出土有陶器、玉壁、鎏金铜钸件和墓碑。碑作圭形,碑高90厘米、宽49厘米、厚29厘米。碑文21行,汉字阴刻,楷书真字七百余。碑刻于公元780年。碑文证明渤海国使用汉字,流行骈体文,娴习书法,具有重要价值。石碑用围阴刻藻钸和卷云纹图案。同时出土有石狮两尊,造型雄浑,形象刚健,足见唐文化对渤海国的深刻影响。
(3)辉发古城。位于辉南县城(朝阳镇)东北17公里的辉发山上,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所在地。古城南、北、西三面临辉发河,以山脉为天然屏障,无险可守地段则以土石夯筑城墙。分内、中、外三城,周长分别为596.5米,829.3米,1884米,每道城均设二门。今中城墙高3米,基宽12米,顶宽2—3米。内城有一平台,周长336米,高出地面4.8米,上有砖瓦、陶瓷片等遗物,似为建筑址。近年曾出五彩瓷罐,青花瓷罐,白地斗彩花碗、耳环、帽顶以及铜、铁马镫等,这些文物,有的来自中原,有的则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4)龙虎石刻。位于珲春市凉水河东屯东7公里的山坡上。高1.40米,宽1.38米。在花岗岩山,并排阴刻篥书“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澂书。吴大澂(1835—1902年)系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土,晚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工篥书。据《珲春乡土志》载:“清光绪十二年会勘中俄边界大臣吴大澂曾篥书龙虎二字,刻于石上留作纪念,俗称龙虎石”。吴大澂此次谈判,据理力争,收回黑顶子要隘,使中国船只可自出图们江口,所以此石有重要历史价值。
(5)城子山山城。位于延吉市东城子山上。为筑于山顶平地上的一座石头城,东夏国的南京。城周6700米,城内保存有建筑遗址和排列有序的础石。1909年曾出日青铜印函盖,上刻“天泰八年二月份回品印二寸三分二厘五毫”18个字,吉林省博物馆还搜集到东夏的官印两颗:一为“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背刻“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和“南京行部造”小字两行;一为“兵马安抚使印”,背刻“天泰二年四月二十八日造”和“南京行部”小字两行。
(6)黄龙府。位于在今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7处,按《辽史》:“龙州黄龙府在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辽保七年(公元975年)“军将燕颇,府废”。开泰九年(1020年)复置。领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黄龙县、迂民县、永平县。“地域广阔,杂各族风俗”,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即指此。
(7)农安辽塔。位于农安古城(辽黄龙村所在地)内。辽圣宗(983—1030年)时建。高33米多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第一层檐下有砖雕斗棋,八面修有壶门,塔顶一砖室中曾发现铜佛两尊,木制圆形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盒、瓷香炉、银质小型圆盒、银质单线刻划佛像银牌。辽代盛行佛教,咸雍八年(1072年)三月,仅长春州(前郭县塔虎城)、泰州(洮安县城四家子古城),就有三千人剃度为僧尼。农安辽塔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遗迹。
(8)塔虎城。亦称他虎城盛塔呼城。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上台子,南距县城约50公里,西北距大安县城10公里。辽重熙八年(1039年)置州城,是辽代皇帝直辖长春州的州府所在地。城为方形,周长5 181米,城垣土筑,高6—6.5米,基宽2.4—3.1米,上宽1—3米。城墙外壁均有十六个马面,中间有瓮城,回阳有角楼,城外还有护城河两道。周围多河流沼泽,是辽代皇帝春季捺钵之地。辽帝每年春夏秋冬,分别去各地狩猎或避寒暑,谓之“四季捺钵”。捺钵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春日帝至长春州周围出猎,群臣百官相随,“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量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钓鱼捕鹅之后,必举行一次盛大的头鱼或头鹅宴,畅饮歌舞。有时在此处理其它政务。
(9)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扶余县石碑崴子屯东1.5公里的岗埠上。岗埠为一椭圆形台地,东西宽170米,南北长570米。北倚松花江,东临拉林河,地势开阔平坦,辽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会诸路精兵二千五百余人,在此誓师伐辽。谓“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众而名之”。后果大败辽军,遂名其地曰得胜陀。碑在陀中,高320厘米,由碑额、碑身、龟跌组成。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女真字,是研究金辽争雄经过以及女真文字的重要资料。
(10)完颜希尹家族墓。位于舒兰县小城子北5公里的山岗上。基地长5公里,宽1.5公里,分5个墓区。完颜希尹是金初著名政治家,女真文字的创造者。天辅三年(1119年)金太祖阿骨打命希尹撰本民族文字。金熙宗时,希尹官至尚书左丞相兼倚中,加开府仪司之司,因金统治者内部斗争,与两个儿子一起“赐死”。后昭雪,重新葬墓地二墓区。大定17年(1177年)在墓旁建完颜希尹神道碑,龙首龟跌,正背面均为汉字,计2 800余言,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资料。墓地石人,石羊,石虎甚多,形制古朴,是金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作品。
(11)偏脸城。位于梨树县。为金韩州所在地。金初韩州即辽韩州(辽宁省昌图八面城),天德二年(1150年)迁回百溪营,即东城。辖,临津、柳河二县,《金史·太宗纪》天会六年(1128年)十月条载:金人俘宋徽、钦二帝,徙囚于此。正隆五年(1160年)契丹人不堪金征兵,在撒八领导下掀起反金斗争,东北各地契丹人群起响应。在谋友括里率领下曾攻陷韩州占据该城。在吉林九台县曾发现“韩州刺使之印”,背面一侧刻“大定二年闰二月”,一侧刻“少府监造”。
(12)伪皇宫。1931年“九·一八事变”。翌年2月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召开“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通过“满洲建国方案”,决定成立伪满洲国执政政府,以溥仪为“执政”,定都长春,改名新京。2月18日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8日把溥仪从旅顺接到长春住吉黑榷运局办公楼,3月9日就任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改伪满洲国为“满洲帝国”,年号康德。“执政”改称“皇帝”。同年3月1日溥仪即帝位,并以其住所为皇宫。皇宫分内庭、外庭,内庭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外庭是溥仪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内庭有东西两院,西院有缉熙楼,东院有同德楼。中和门以外称外庭,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等。
(13) 般若寺。般若寺座落在长春市中心人民广场东侧,占地面积7200多米2。它创建于1923年,1931年迁移到现址重建,1934年改名为“护国般若寺”,是长春市规模最大的寺庙。1985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
寺院有左、中、右三门,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宏伟壮观。进门左右为鼓楼和钟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前有汉白玉石碑1座。殿内正中供奉弥乐佛坐像。大雄宝殿建在天王殿后面,殿内供奉释迦尼佛祖,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观音菩萨。再后有藏经楼,收藏有大量佛经。
(14) 靖宇陵园。位于通化市浑江东岸山岗上。为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而建。1954年动工,1957年竣工。陵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进园门经水泥甬道,绕中心花池直抵陵堂。园内松柏苍翠,景色庄严。灵堂建筑具有民族风格,中央为烈士半身塑像,上悬朱德所书“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横匾,基座正面镌刻烈士简历。灵堂后是陵墓,安置着黑绒覆盖的灵柩。陵园两侧为陈列室,展出烈士的照片、遗物、遗著以及抗联一路军战斗事迹。
(15) 苏军烈士纪念塔。位于长春市人民广场的中心。广场占地1公顷,圆形。塔为花岗岩石条垒砌,高34米,巍峨雄伟,造形优美。塔顶有一飞机模型,作展翅向北翱翔状。南北两面底部有俄文题刻,东西两侧底部镌刻着为中国人民解放东北而英勇献身的23名苏军飞行员的名字。正背两面俄文之上用中文分别题刻“苏军烈士永垂不朽”,“中苏友谊万古长青”两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