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生活方式的涵义
30. 生活方式的涵义
“生活方式”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就探讨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出现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苏联理论界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科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我国从80年代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衣、食、住、用、娱乐、交际等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984年12月,“中国妇女”杂志社在北京召开了“妇女与我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学术讨论会。党中央的一些文件也广泛使用了“生活方式”一词。但什么是生活方式,意见分歧较大。
一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即一定社会活动和生活活动的总和。它不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而是包括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部生活活动,如人们在劳动、物质消费、政治、精神文化、家庭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所形成的生活活动的形式和特征; 它也不单指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包括社会、国家、阶级、阶层、民族、群体、家庭等主体层次的生活活动的形式和特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就是生命活动的方式,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反映人们生命活动的一切要素之统一体的综合概念。从广义来说,它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方面、环节和要素的综合; 从狭义来说,它是指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等方面的状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消费品和使用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方式。或者说,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的过程中,人们对物质的享用方式和对闲暇时间的使用方式; 是消费者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 是人们带规范性的方式和形式。
第四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复杂多样的各种现象的概括。从广义来说,是指整个人类生存活动的方式,包括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的本身的生产方式和在这两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从狭义来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生存和活动方式。
第五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是一定时期生活资料的内容和人们对它的利用形式及其生活关系的统一。作为社会的人,如同为了生产就必须结成生产关系一样,为了利用生活资料,也必须结成一定的生活关系,婚姻、家庭、氏族、宗族、民族等就是生活关系的多种层次,它们通过社会交往相联系。
第六种观点认为,“生活方式”的内涵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成果的社会生活活动一般形式的体系。外延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形式。
☚ 29. 能否提倡“向钱看” 31. 制约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