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听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听筝李端 鸣筝金粟柱①,素手玉房前②,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筝:拨弦乐器。诗中描写听筝时所见弹筝女子的情态。前二句暗示女子的聪明和美丽,后二句写女子为了引人注意,故意拨错筝弦。全诗不直接写人物而人物形象心态跃然纸上,维妙维肖。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此诗云:“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 【注释】 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 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 听筝
这是一首细腻深婉,耐人寻味的写情小诗。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古十二弦,后为十三弦,传为秦蒙恬所制。阮瑀 《筝赋》云: “筝长六尺,以应律数; 弦有十二,象四时; 柱高三寸,象三才。”从阮瑀的描写,可知筝之大概。此诗虽名 “听筝”,却不是从听者立意,鸣筝邀宠,着意刻画弹筝女子。 首句咏筝,次句写弹筝。柱,是筝上固定弦的短轴; 金粟柱,言柱以金粟装饰。玉房,玉制的筝枕。素手,是此诗唯一出现的弹筝人形象,因写弹筝,故如今之特写,集中于形象的局部——手。然 “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 之十三),仅此 “素手”而已,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盈盈出现于读者面前。柱饰以金粟,枕以美玉为之,筝之华贵于此可见。加之弹筝女的佳丽形象,一幅美妙无伦的弹筝图如工笔绘出。就是那筝曲,诗人虽未着笔,但优美动人的乐声,却已从作者精心描绘的弹筝图中袅袅传送出来了。 当然,所谓美妙的筝声,只是我们阅诗时的感觉罢了。其实女子所弹的筝曲,却常于和谐中迸出不谐和音。这不是弹筝女的技拙之误,却正是弹筝女的聪明过人。原来那女子对听者怀有一份深情,手在弦上,意属听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故意时时露出破绽,以博得听筝人的顾盼,“盖将以怨红愁绿心肠,寄与知音者耳” ( 《古唐诗合解》 ) 卷四) 。周郎,三国时吴将周瑜。瑜二十四岁授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皆呼为周郎。据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深谙音乐,虽在酒后听人弹奏,有误必知,知之必回过头去看看演奏者。时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在此处,周郎当然是指弹筝女属意的男青年了。这两句诗,撷取弹筝时的一个细节,委婉地表现出了弹筝女子欲博知音的微妙感情。 此诗首二句以描写工致求胜,末二句以揭示心理见长,观察细腻,构思精微,把一段儿女之情表现得楚楚动人,可见诗人巧于表现爱情题材。 听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首诗通过弹筝女子一个小小的动作,将其狡黠的心意描绘 得生动真切。 一、二句交代事由与人物。鸣筝,说明人 物是弹奏古筝的乐师。素手,点明这位乐师 是一位女子。金粟柱,柱,是古筝系弦之物; 金粟,形容筝柱装饰华美,点明乐器之华丽贵 重。玉房,说明屋舍之精致典雅。琴极珍贵, 屋极雅致,说明这是富贵人家的一次家宴,而 女子正在宴会上为大家弹奏乐曲。这本是再 寻常不过的酒会歌台,可是诗人却注意到了 非常有趣的细节。这位弹筝女子为了博得妙 解音律的主人注意,时时故意拨错筝弦。这 里用了周瑜的典故。《三国志》中说周瑜精通 音律,即使是喝醉了,演奏稍有错误也一定瞒 不过他;每当发现错误,他都会立即转头去 看。时有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一方面用典说事,一方面借典喻人:男 主人定然也如周郎一样年轻有为,文武全才。小小的“误拂弦”之举,投射 出弹筝女子微妙的心理和机巧的心眼,这出小小的喜剧使得整个歌舞场 景都生动明快起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