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效益
最直观的经济效益是增产林副产品,提高了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9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49 281万元,为1952年的217倍,林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98%,为1952年的11.7倍。而更为突出、重要的则是在涵养水源、调节气温、保护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生态效益和屏障作用。70年代以来,省内外专家对祁连山森林及其他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多方面的观测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对祁连山森林生态效益所做的调查和全面分析,祁连山林区森林面积(含灌木林)共45.5万公顷。以80年代中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工农业产值的实际作对照基数,得出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见表4-4-4。
表4-4-4 祁连山森林各种效益比较
| 效益种类 | 估价 (万元) | 占总效益 (%) |
| 生态效益 |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保护野生鸟兽 制造氧气 饲养家畜 保健休养 | 20 842.8 1 797.7 5 588.8 1 501. 5 1 440.0 500. 0 | 8.19 0.71 2.19 0.59 0.56 0.20 |
| | 小 计 | 31 670.8 | 12.44 |
| 林木直接经济效益 | 5 893.7 | 2.32 |
| 社会效益 |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牧业产值 林业产值 非农业人口产值 | 68 497.9 101 210.0 22 567. 1 1 345.6 23 401.9 | 26.91 39.75 8.86 0.53 9.19 |
| 小 计 | 217 022.5 | 85.24 |
| 总 计 | 254 587.0 | 100.00 |
从表4-4-4可以看出,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林木的直接经济效益。
(2)新疆八一农学院对临泽县防护林的经济效益调查,用因子排外法分离出林带的增产作用为:有林带保护的农田与无林带保护的农田相比,春小麦平均增产465(±120)公斤,平均增产率8%,按此标准推算,河西走廊31.7万公顷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农田, (扣除林带胁地减产部分)年总增产小麦1.2亿公斤以上。
(3)在抗灾减害方面的作用。1993年5月5日,甘肃河西走廊的金昌至中部地区的靖远、白银一带,发生了一次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少见的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黑风瞬间最大风速34米/秒,沙暴壁高达三四百米,给风暴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计伤278人,死49人,失踪4人,损失牲畜6.67万只(头),受灾农田16.90万公顷,损毁林木4.28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6亿元。在黑风危害期间,凡防护林体系完整的地区,农田和果园灾害很轻,而没有林网庇护的地区,灾情就很严重。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于强沙尘暴发生的当天在民勤县的观测;林网内2米高处风速较林网外降低30%—50%,近地表风速降低70%以上,土壤风蚀严重地带也只有0.3厘米。林网内的农作物只有5%受害。观测数据与受灾害实情完全吻合。
40多年来,甘肃林业生产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是有目共睹、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从全国看,甘肃仍然是个少林省,明显具有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及生长缓慢等特点。据1980年全国森林调查统计:甘肃省有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9位, 活立木总蓄积量居第15位,森林覆盖率(按有林地计算)居第24位,人均占有活立木蓄积9立方米,居全国第11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0.09公顷,居全国第14位。由此看来要实现绿化祖国大地、造福子孙后代的目标,对甘肃来讲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这项工作坚持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