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少数民族歌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少数民族歌节

2.少数民族歌节

(1)壮族“三月三”歌节。“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人民喜气洋洋,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要对歌终日,所以又称之为“歌节”。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歌圩的日期各地不一,在“三月三”举行的比较普遍,歌圩地点比较固定,每逢歌圩之日,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起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歌声如潮,热闹非常。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的接触,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这就是所谓“初交”。到下次歌圩见面时,很可能作“桑中之约”,盟誓终身了。除了男女青年的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和舞蹈等,真是老少咸宜,各得其所。
(2)柳州中秋歌会。柳州市河南市区中心的鱼峰山,是柳州游览胜地之一。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夜,鱼峰山都有盛大的山歌会。民间传说:当年壮族歌手刘三姐是中秋月夜在鱼峰山下的小龙潭边唱山歌成仙的。以后每年的中秋佳节,柳州附近的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宜山、忻城等县的歌手,都云集在鱼峰山上下,通过对歌(一唱一和)、盘歌围绕一定主题,以歌盘问对方,对方以歌作答,竞夕尽欢来纪念刘三姐升天的佳期。根据传统习惯,多以爱情为中心,情意盎然,饶有风趣轰动远近,听众万千,所以有“万人歌会”的称誉。
(3)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在节日里,跳舞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活动,所以这个节日又叫“跳盘王”。
跳盘王有多种活动形式,可以单家独户,也可以联户或在亲族中进行。但不管是哪一种规格都要杀牲设宴,款待亲友。应邀的亲友,男男女女,老老幼幼在预约的时间穿着节日的盛装,前来观光祝贺,共同欢度节日。
跳盘王的舞蹈,情节生动,舞姿刚健而粗犷,风格纯朴而奇趣,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舞蹈动作多数表现开荒、造林、伐木、播种、中耕等劳动场面。在跳盘王的过程中,青年男女常常间插对歌,未婚的可以通过对歌物色对象,双方情投意合,即互赠信物,以定终身。老年人则利用这个机会,交流生产经验,互相预祝来年丰收。
(4)达努节。在广西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有一支自称“布努”的瑶族,他们有一个纪念传说中的始祖密洛陀的节日——达努节。每年农历5月29日,是密洛陀的生日,这一带的瑶族都齐备佳肴美酒,击鼓跳舞,共同欢庆,缅怀祖母娘娘密洛陀的恩情,所以达努节又称二九节或祖娘节。达努节也就是布努瑶的年节,在3—5天的节日期间,人人盛装打扮,户户齐备丰足酒菜,村头巷尾打扫清洁,共度佳节。每个村寨的空旷地上,都有一个活动点,各家各户都带来食品,堆放在一起,合伙聚餐,互敬互让,共同品尝。节日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敲铜鼓(或皮鼓),跳铜鼓舞是活动的主要内容。铜鼓是悬挂在木架上的,敲击者伴着鼓点,边敲边舞,打皮鼓者在旁伴奏,也有些地方在节日里开展赛鼓活动的,每队参加赛鼓活动的有二男一女,一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配合,女的则手撑雨伞在击鼓者后面为其扇凉,哪一队敲鼓的技艺最妙,配合得最协调,舞姿最优美,哪一队就获得鼓王的美誉。鼓王如果是未婚青年,往往能得到姑娘们垂青。一些地方在节日里还开展赛点炮、赛画眉(斗鸟)、打拳、吹唢呐、对山歌等活动。
(5)古龙坡坡节。每年正月16日和8月16日,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都在元宝山下的古龙坡举行盛大的坡节。坡节那天,不管是雨是晴,附近数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的民族服装来赶坡。各个村寨还组织一堂芦笙(三五十把不等)参加比赛。赛芦笙是坡节的高潮,几十堂芦笙一齐演奏,那乐声回荡大地,撼动山河。各寨妇女组成的踩堂队围绕自己的芦笙队翩翩起舞,衣裙飘扬,赶坡的人全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除了赛芦笙,还有斗马、赛马和斗鸟等多项富于民族特色的活动。坡节,不仅是一场民间文体活动的盛会,也是山区人民一次难得的社交活动。隔山隔水的亲戚朋友借机相会,青年男女也在这种场合物色自己的意中人。
(6)苗族的“跳坡”。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居住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正月初都举行“跳坡”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往往是附近几个寨子先后举行。从正月初几一直闹到正月十几,预定的坡场中心竖着一根数丈高的光滑竿子,一葫芦酒和一块腊肉挂在竿顶。吉日一到,附近的彝、仡佬、壮、汉各族青年群众也赶来参加跳坡,老人和小孩也前来观看热闹。爬竿比赛是跳坡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是山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一项体育活动。有一套动作规矩,要求上竿时头向上脚朝下,下竿时头朝下脚向上,爬者要有强大的臂力支撑,还要机智勇敢。如能完成规定动作并获得观众好评的就是胜利者,可以得到挂在竿顶上的酒和肉,还有一些奖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群众的爱慕。在爬竿比赛过程中,前来参加活动的各族青年,团团围绕在竿子周围,有的吹笙跳舞,有的弹琴吹笛,有的助威喝彩,坡场上欢声沸腾,笑语喧天。
(7)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举行的花炮节最为热闹,来自贵州、湖南两省的侗、苗、瑶、壮、汉等兄弟民族可达数万人之多。在这里演出侗戏、彩调和桂剧等传统节目。还有百货、食品、饮料、土特产等摆卖。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时近晌午,开始放花炮了。炮声轰鸣,红布裹着的铁环飞上了天空,健壮的小伙子箭似的飞步冲向前抢夺铁环,周围的观众欢声雷动,为体育健儿助威鼓气。优胜者获得了人们的称赞。花炮节也是男女青年开展社交活动的节日,住在几十里路外的小伙子,大头巾包头,捆着绑腿,背起精心制作的芦笙,雄赳赳地披着星光赶路;姑娘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担着竹篮去看热闹。抢花炮完毕,小伙子们聚集在鼓楼坪上和风雨桥边,奏起芦笙曲,姑娘们手牵着手围住笙歌手,边唱边舞,这是他们吐露自己的情思,寻找意中人的好机会。
(8) 京族的哈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海岛一带京族的歌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赶紧把活做完,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节日里,盛装打扮的人群在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除唱哈外,还有祈神祭祖,祝愿丰收,以及举行斗牛活动等,节目丰富多采,连续三天三夜,比过年还热闹。“哈节”中所演唱的歌,叫做“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流传,由专人演唱,犹同演戏一般。“唱哈”的角色有三,一男两女,男的叫“哈哥”,专司操琴伴奏,女的叫 “哈妹”,轮流担任主唱。主唱的“哈妹”站在正堂中间,手拿两块竹片,边敲边唱;另一个坐在旁边的“哈妹”,则敲着竹梆子押拍。不仅京族人民爱听“唱哈”,而且附近的汉、壮族群众也兴高采烈地赶来赴会,每当“唱哈”佳节,上千人云集,海岛上一片欢腾。

☚ 1.歌舞   (六)文化市场管理 ☛
000152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