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2. 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种观点认为,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个方面,
即 (1)商品经济理论。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开放型的经济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意味着我国开始从过去以高度集权和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为特征的产品计划经济体制,大踏步地转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2)列宁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应当包括三方面: (1)从商品经济角度上,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半封闭体系,这种封闭体系本身有较强的内向发展惯性。但是,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不断产生出突破区域界限、追求内外循环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我们提出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学会两套本领的理论依据;(2)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与国外资本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是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客观趋势,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能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劳力等方面的优势,换取更多的外汇和先进技术及产品。(3)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看,一定的产业结构总是以一定的资源格局为基础的。封闭系统的产业结构以国内矿产资源为依托,当生产的发展达到一定点的时候,必然要求从国内矿产资源转向国际科技资源,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身也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国际化趋势是对外开放理论的客观依据。战后经济多层次国际化的发展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开放的要求。
第四种观点认为,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点,必然要求突破区域界限,这是最基本的,其他方面都是第二层次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不是某一种理论或某几个方面,而是一个“理论群”。主要有三个来源: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指世界市场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一种开放体系中的再生产比例是能够以及如何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动态平衡的。(2)现代国际经济学,主要是比较利益论以及商品经济和货币金融等方面的理论,它们揭示了对外开放的一般特点及规律。(3)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方法论,其中关于开放系统的一些描述和运用 (例如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实验),也为我们理解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 1. 对外开放的涵义 3. 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