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韭Jiǔ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韭jiǔ韭菜。多年生草本,葉細長而扁,供食用。張衡《南都賦》:“春卵夏筍,秋韭冬菁。” 韭 韭jiǔ韭菜。《豳风·七月》八章: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蚤,早。韭,朱熹 《集传》:“菜 名。” 孔《疏》: “祭韭者盖以时,韭新出故用之。”《本草纲目》 李时珍〔集解〕: “韭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其性内生,不得外长。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收取腌藏供馔,谓之长生韭。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 ☚ 虺蜴 "> ☛ 韭读音j·iu(ˇ),为iu韵目,属ou—iu韵部。举有切,上,有韵。 上一条: 糺 下一条: 韮 韭〔jiu〕 ![]() ![]() ![]() 韭*韮jiǔ韭菜 韭韮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薹作蔬菜,种子和根供药用:~菜︱~黄︱青~。 韭jiǔ❶ 韭菜,一种蔬菜。 韭jiu韭菜 韭菜黄 韭jiǔ韭菜:一畦春~绿,十里稻花香。(十七—十八·397)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韭 韭 jiǔ 亦作“韮”。亦稱“草中乳”、“起陽草”、“嬾人菜”、“豐本”。多年生草本,葉狭長青翠而扁,叢生,夏秋間開小碎白花。一歲三四割,其根不傷。至冬壅培之,先春復生。莖名韭白,花名韭菁,生熟皆可食。《說文·韭部》:“韭,藥名。一穜而久者,故謂之韭。象形。”《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韭曰豐本。”《漢書·循吏傳》:“太宫園種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廡,盡夜燃蘊火,待温氣乃生。”《宋史·食貨志》:“男女十歲以上,種韭一畦。”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十八:“韭……一名草中乳,言其温補也。一名起陽草。一名嬾人菜,以其不須歲種也。”參閱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蔬類·韭》。 韭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韭 韭 jiǔ 亦稱“韭菜”、“草鐘乳”、“起陽草”。百合科植物韭的葉。叢生,根壯葉茂。莖名韭白,花名韭青,子黑色。根、莖、葉、子均入藥。主治噎膈,吐血,尿血,痔漏。始載於先秦典籍。《詩·豳風·七月》:“四之曰其蚤,獻羔祭韭。”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解紛·韭菜》:“俗云韭菜是草鐘乳,言其宜人,信然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韭》:“〔釋名〕起陽草。” 韭【同义】总目录 韭丰本起阳草懒人菜 韭*△韮jiuBEC2 荤菜 荤菜荤 焄 ☚ 根茎类蔬菜 瓜 ☛ 韭Chinese chives百合科(Liliaceae)葱属中以嫩叶和柔嫩花茎为主要产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属名Allium L.,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染色体数,栽培叶韭2n=4x=32。每100克鲜韭含水分91~93克、碳水化合物3.2~4克、蛋白质2.1~2.4克、脂肪0.5克、维生素C39毫克,并含其他维生素、矿物盐和挥发性物质——硫化丙烯〔(CH2CHCH2)2S〕,具辛香味,可增进食欲,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炒食或作馅。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播种面积约占常年菜田面积的5%。 韭 菜 分蘖由靠近生长点的侧芽萌芽,形成蘖芽,随着蘖芽增长,胀破叶鞘而发育成新的分蘖。春播一年生韭菜,当年便可分蘖。每年有五次分蘖高峰期,以春、夏为主,每次分蘖株数两个左右。由于地上部不断分蘖,地下部不断换根,使植株保持旺盛的生活力。 生长发育特性 韭菜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盛期。❶发芽期:从播种到第一片真叶显露。因种皮坚硬,发芽缓慢,历时15~20天,发芽适温15~18℃。 ❷幼苗期: 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定植。适温12~24℃,历时40~80天。 ❸营养生长盛期:定植后经短期缓苗进入营养生长盛期,生长量迅速增加。在冬季寒冷地区,秋末韭菜地上部逐渐凋萎,冬季被迫休眠。翌春土壤解冻,韭菜返青生长和分蘖。韭叶可忍受-4℃的低温,地下根茎可耐-40℃的严寒,高寒地区也能自然越冬。 韭菜植株长到一定大小才能感受低温通过春化,分化花芽,而植株抽薹、开花、结子还需高温长日照条件和良好的植株营养状况,且只有部分分蘖能抽薹开花。 类型与品种 按食用器官分为根韭、叶韭、花韭、叶花兼用韭四个类型。 根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Enum)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保山、大理、腾冲等地,当地称披菜,别名山韭菜、宽叶韭菜等,主要食用根。根系粗壮肉质化,可加工腌制或煮食;花薹肥嫩,可炒食。无性繁殖,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易栽培。 叶韭(A.tuberosum Rottl.ex Spr.) 叶片宽厚、柔嫩,抽薹率低,以食叶为主,一般栽培的韭菜多属此种。 花韭(学名同叶韭) 叶片短小,质地粗硬,分蘖力强,抽薹率高,以采食花薹为主。 叶花兼用韭(学名同叶韭) 叶片、花薹发育良好,均可食用,栽培普遍。叶韭按叶片宽窄分为宽叶韭和窄叶韭。宽叶韭:叶片宽厚,叶鞘粗壮,品质柔嫩,香味稍淡。易倒伏,适于露地栽培或软化栽培。代表品种有北京大白根,天津大黄苗,张家口马蔺韭,汉中冬韭,寿光黄马蔺,江苏马鞭韭,陕西山绵韭等。窄叶韭:叶片窄长,叶色较深,叶鞘细高,纤维含量稍多,直立性强,不易倒伏,适于露地栽培。优良品种有北京铁丝苗,太原黑韭,保定红根韭,广州细叶韭,四川二留子等。 栽培技术 韭菜对温度适应范围广,长江以南四季均可露地栽培;长江以北韭菜冬季休眠,于冬季利用根茎中贮藏的营养进行温室囤韭、阳畦盖韭方法生产韭黄或利用韭菜抗寒、耐弱光的特性采用日光温室、塑料拱棚以及阳畦等保护设施生产青韭。冬季也是广东、广西韭菜软化栽培的适宜季节。种植韭菜可以直播和育苗。东北各省多用直播,其他地区以育苗为主。苗床选择中性沙壤土,精细整地,春秋均可播种。 中国南方用高畦栽植,华北用平畦,东北多采用垄栽。株高18~20厘米为适宜定植的生理苗龄。定植期应避开高温雨季。平畦栽培,行距20~25厘米,穴距12~15厘米,每穴8~10株;垄栽行距25~35厘米,穴距18~20厘米,每穴20~30株。栽植深度以不埋没叶鞘为度。 定植后当年的管理:定植后浇水,新叶长出时适当追肥并浇水,促其发根长叶。夏季注意排水防涝,清除田间杂草。入秋后,进入旺盛生长时期,应分期追肥、浇水,促植株生长。韭菜的追肥应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水分是影响韭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水分不足,纤维含量增加,丧失柔嫩特点。但田间积水易引起根茎腐烂。高温高湿易诱发病害。秋末,生长速度减缓,应控制浇水,防止恋青。冬季土壤失墒是韭菜越冬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寒地区冬前浇水防寒越冬。 定植后二年以上的管理:正确处理收割与养根,当年产量与来年产量的关系才能获得连年高产。长江以北,早春返青后将根茎部位的土壤剔开,数天后再复原,以提高地温,消灭种蝇,促进根系生长,淘汰细弱分蘖。结合剔根,每年春季可以盖客土2~3厘米,有利叶鞘伸长和软化。春季收割2~3次,每次收割后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以恢复长势。炎夏,不适于韭菜生长,应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种蝇危害,不留种的地块应及时采摘花薹。在当地韭菜凋萎前50~60天停止收割,使营养物质向根茎转移,增强越冬抗寒能力,为翌春返青生长奠定物质基础。北方计划冬季保护地栽培韭菜时,秋季不应收割,并于植株生长期间用竹杆将韭株围护起来,防止倒伏,使营养积累于根茎中。一般全年可收割4~5次,每次相隔25~30天,但夏季不宜收割。 采种: 韭菜从第二年开始抽薹、开花、结子,一般选择3~4年生韭菜采种。采种田与生长田应定期轮换,连年采种长势难恢复。原种田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叶片数目多,分蘖力强,生长茁壮的做种株。良种田应片选,淘汰劣株。韭菜异花授粉,不同类型和品种的隔离距离为1000~2000米。花薹变黄时清晨采收花球,晾干、脱粒。 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紫斑病、灰霉病、疫病、炭疽病、锈病和斑枯病等; 主要虫害有葱蝇和葱蓟马等。 紫斑病(Alternaria porri) 为真菌病。为害叶和花薹。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紫色,稍凹陷,潮湿时出现黑霉,引起叶片腐烂。病菌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阴雨多湿年份发病严重,温室和拱棚覆盖韭菜,此病经常发生。防治上应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栽培应注意通风降湿等管理措施; 或用代森锌、福镁锌、百菌清等杀菌剂防治。 灰霉病(Sclerotinia squamosa) 为真菌病。为害叶片,在叶面上产生浅灰褐至白色小点,由叶尖向下发展,扩大后成棱形、椭圆形。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稀疏霉层,病斑扩大和相互融合,直至叶片枯焦。病菌也可从收获的刀口侵入,向下腐烂,呈半圆形至“V”字形褐色轮纹病斑,表面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本病主要为害冬季保护地韭菜。宜在晴天中午开棚放风; 及时收割并清除病株残体; 集中烧毁或深埋; 每次收割后喷洒速克灵、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止此病发生。 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 为真菌病。为害根、茎、叶。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多自叶片中上部开始,继向下蔓延,湿度大时表面生稀疏的灰白色霉。假茎被害部分呈水浸状红褐色至暗褐色,根部呈褐色,病部组织腐烂。除用农业防治措施(如采用精细平整土地,通畅排灌系统,消灭涝洼和水坑等)外,移栽时用瑞毒霉、杀毒矾M8等杀菌剂蘸根;发病期用乙磷铝、瑞毒霉、杀毒矾M8等药液灌根等方法防治。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为真菌病。多发生于叶片上半部,病斑棱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宜采用加强田间管理,通风透光,收割后清除病残体; 喷多菌灵、托布津等措施防治。 锈病(Puccinia porri) 为真菌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薹。被害部初发生褪绿色的小浅黄斑点,逐渐扩大并隆起,形成疱斑,红褐色,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后期疱斑渐变黑色。宜用加强田间管理; 发病严重的将地上部茎叶割掉; 喷洒粉锈宁或代森锌等杀菌剂的措施防治。 斑枯病(Septoria allii) 为真菌病。主要为害花茎,也为害叶。病斑长椭圆形或棱形,灰白色,表面密生小黑点。宜采用增施肥水; 发病严重时割除地上部后喷洒多菌灵、托布津等措施防治。 葱蝇为害根茎及鳞茎引起腐烂,叶片黄化植株萎蔫,严重时成片死亡。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以春季为害最重。施用腐熟肥料; 用敌百虫液喷洒植株或用敌敌畏(或敌百虫)液灌根杀灭幼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 葱蓟马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尖枯黄,变白。宜用乐果乳剂、辛硫磷、巴丹和鱼藤精等药液喷洒叶片防治。 韭多年生草本,茎高15—80厘米。叶条形,扁平。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具稀疏的花,花白色。花果期7—8月。产阿勒泰。引种栽培,用作绿化。 韭 韭即韮,韮菜。《说文》释韭“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又说: “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古又称“懒人菜”、“长生韭”。《夏小正》: “正月……囿见有韭”。据夏纬瑛解释:“韭,今作韭,即韭菜。”“囿见有韭”说明很早就已栽培了韭菜。春秋时,韭已被用为祭祀的贡品。《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即二月取冰来上祭,献上羔羊和韭菜。据古书载,西汉时已用温室种植韭菜。韭菜入菜蔬,可单炒,也可作荤菜垫底,或是与荤料同炒。林洪《山家清供》记有“柳叶韭”,即用嫩柳叶和韭菜一同炒熟吃,现已少见。清袁枚《随园食单》也有“专取韭白,加虾米炒之更佳”的记载。韭菜,还可作馅,包子、饺子、馄饨、饼皆可用,《武林旧事》记的“韭饼”便是元夕的应节食品;也可腌制,《遵生八笺》曰:“或就韭内腌小黄瓜小茄儿,别用盐腌,去水,韭内拌匀收贮。” ☚ 发菜 葵 ☛ 韭jiǔ《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韭(239)。药名。 韭[韮]jiǔ(韭菜) fragrant-flowered garlic;(Chinese) chives: 青 ~ young chives;chive seedlings; 韭蔬菜名。韭字像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名。又称草钟乳,言其温补也。又称起阳草。茎名韭白,花名韭菁,根名韭黄,皆可食。而韭黄最为珍贵。北方冬日将韭移入土窖,培以马粪,暖则即长,高约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盐铁论·散不足》所谓“冬葵温韭”即指此。《本草纲目·菜部》记:裁种时,可以分根,亦可以子种。秦汉人常食韭。《汉书·循吏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时,令郡内每人种“五十本葱,一畦韭”。 韭(jiǔ)“ 韭*韮jiǔ(9画) *韭〔韮〕jiǔ9画 韭部 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而扁,花白色,是普通蔬菜。 韭 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