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膜生产的结构格局和地域分布
80年代,特别是“七五”以来,甘肃省农膜覆盖面积发展很快,农膜使用量大幅度增加,1980年全省农膜使用量不到600吨,1985年为3 000吨,1990年、1992年接连超过万吨、2万吨。12年之间,农膜使用量增加35倍,塑料薄膜企业乘势顺时,蓬勃兴起。1985年,全省轻工系统塑料薄膜企业只有8个,加上有吹塑装置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也只有20多个。1987年经逐个审查,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33个。此后,此消彼长,到1992年,生产薄膜的企业共3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个,即兰州塑料厂、天水塑料厂、兰州市塑料三厂、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试验工厂、甘肃工艺美术厂、庄浪塑料厂、西峰塑料厂、农垦甘沟硫磺厂塑料厂;集体和乡镇企业有兰州塑料二厂等30个;事业单位办企业1个,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宏达公司塑料厂。
地域分布情况,兰州市11个;天水市4个;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武威地区各3个;金昌市、定西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各2个,白银市、甘南州、临夏州、农垦各1个。
生产能力及技术工艺水平,一般来说国营企业优于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国营企业又首推兰州塑料厂、天水塑料厂等骨干企业。其中:兰州塑料厂是甘肃最大最早的塑料制品综合加工企业。投产初期品种少、产量低。60年代后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引进薄膜和输水管生产设备,建成了薄膜、管材、板材生产车间。以后经过两次扩建改建,到80年前后,薄膜、管材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并向系列化产品发展。生产能力1975年达到5 000吨,1982年达到8 000吨。1984—1985年,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更新改造了全部吹塑机,增添了8米宽幅的薄膜生产机组。1985年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到12 000吨,产量4 681吨,其中聚乙烯制品3 017吨,占产品总量的65%。质量居全省领先地位。1982年聚乙烯薄膜(750×0.08mm), 1985年农膜(1450×0.014mm)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
天水塑料厂是甘肃最大的专业薄膜生产企业,又是轻工部地膜定点生产厂。1970年投产初期,生产能力3 000吨,产量只有200吨。经过多年革新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先后于1982年研制成功了0.014毫米农用普通薄膜,1983年与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了0.008毫米超薄膜,使该厂形成了以农膜为主,工业、民用产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1985年塑料薄膜生产能力达到463吨。所产0.008聚乙烯超薄膜1983年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被评为中国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和甘肃省优质产品。
另外,省皮塑研究所试验厂、省级单位、地州市单位所属企业、先进乡镇化工企业如省兰花塑料厂,兰州市塑料二厂,兰州塑料箱包厂,平凉、白银、武威、张掖塑料厂等也都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宏达公司更是后来居上,成为甘肃省仅次于天水塑料厂的第二大农膜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