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28.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是国内外历史学界和经济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如果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算起,这一问题的论战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将其正式提到中国史坛上来算起,也已50多年的历史了。在50余年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曾经在30年代前期、抗战以后、50—60年代初、1978年以来掀起过四次大的讨论高潮。
1978年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从农民战争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关系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战争的破坏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壮举是可歌可泣的,但是,每一次大的农民起义都严重地打断了封建化进程,葬送了封建化已取得的成果,使社会重新退回到封建化的起点上去。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保护了小农经济,因而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眼光来看,它保护了封建统治。换一种说法,即农民战争使土地占有增多,剥削关系和土地关系缓和,小农经济得到恢复,从而使封建经济从周期性危机中解脱出来,重新走上复苏的道路。第三种观点是反对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归咎于农民战争。理由是: 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上有些时期的农民战争起着推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瓦解的作用。所以,虽然每次农民起义后,封建制度依然基本保持下来,却不能由此而苛求农民。
从外部游牧民族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关系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有二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外部游牧民族的侵略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不断受到游牧部族侵掠的农业社会的发展速度必然是迟缓、停滞的。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对中国封建社会进程是有影响的,但是将它说成是决定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导致中西历史大相异趣的关键因素,就失之偏颇了。
从地理条件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关系方面进行探讨的也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经济成熟较早而瓦解过程特慢,地理条件是最根本的因素。有的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虽然应当承认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决不是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从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
从小农经济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关系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又有几种观点: 有的认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发展迟缓状态的总根源。有的认为,把不居于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看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且把它说成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或根源,无论是在史实或逻辑上都说不通,在整个封建社会里,自耕农面临的是不断破产的命运,他们的土地不断变成地主和高利贷者的财产,自身也不断地被抛入佃农雇农的队伍,显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不能独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它只能作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补充而存在。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些学者从封建专制主义或封建意识形态方面去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有的甚至力图应用系统论、控制论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及其长期停滞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它们是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经济、统一的封建官僚政治、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子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使整个超稳定系统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种超稳定系统,虽然强调了统一与协调,但却是保守的,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因而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 27. 中国民族市场的涵义及形成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