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大都护府
军府名。唐代设置在西州的军政府,以镇抚西边地。《旧唐书·地理志》: “安西大都护府: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侯君集平高昌,置西州都护府,治在西州。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分其地置濛池、崑陵2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仍移安西都护府理所于高昌故地。三年五月,移安西府于龟茲国。旧安西府复为西州。龙朔元年 (公元661年) 西域吐火罗款塞,乃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16国,皆置都督,督州80,县110,军府126,仍立碑于吐火罗以志之。咸亨元年 (公元670年) 四月,吐蕃陷安西都护府。至长寿二年 (公元693年) 收复安西4镇,依前于龟茲国置安西都护府。至德后,河西、陇右戍兵皆征集,收复两京。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 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府,2镇与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元忠、昕遣使间道奏事,德宗嘉之,以元忠为北庭都护,昕为安西都护。其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无援,贞元三年 (公元629年) 竟陷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