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 1985年以后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 1985年以后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2. 1985年以后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产品的产、供、销由国家统一制订计划,地方政府负责完成。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度过困难时期,打破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变化,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主要表现反映在:
❶抑制生产,刺激消费,导致浪费。粮食购销价格人为地扭曲,起不到市场调节信号的作用,价格缺乏弹性。1989年每50千克小麦市场平均成交价为58.5元,生产成本约为39元,收购牌价为27.0元,销售牌价为15.6元。农民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交售定购粮,不仅限制了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粮价偏低,致使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浪费严重。
❷农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国家财政不堪重负。1979年粮食购价提高了20%,超额收购部分加价50%,并提高了猪、羊、禽、蛋等8种主要副食品价格,而销价不动,每千克粮食倒挂由0.2元增加到0.5元。全省粮食购销政策性亏损从1979年的4.7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13亿元,约占1989年财政支出的17%。
❸主销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双轨相互干扰,供求关系严重失真。粮食系统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条件和动力。连年的亏损,使粮食系统依靠财政和银行生活。市价、定购价和平销价之间缺乏合理联系,市场粮价不稳,导致倒卖平价粮牟取暴利的情况大量发生。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工农业产品价格 “剪刀差”继续扩大,不但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支出,弱化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和创造一个农产品流通的良好环境,从1985年开始,价格改革进入了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阶段。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自此,开始废除国家农产品的计划统购制度,在对粮棉改计划统购为合同订购的同时,对其收购价格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改革初期,除基本生产资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合同定购价格仍由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外,其余的农副产品如猪牛羊肉、蛋、蔬菜等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调控。1987年和1988年根据国家物价局和商业部的要求,河北省对粮食、油脂、油料的收购价格进行了微调。到198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中,省以上国家定价的有22种,国家指导价有20种。农产品销售价格中,省以上国家定价的有36种,国家指导价有6种。实践证明,放开价格的农产品都出现了迅速增产的局面。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 “抓紧农产品价格和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继续强化市场在农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农村经济在改革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1993年2月 《人民日报》公布了新的粮棉产销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的分级管理,建立收购保护价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改进与粮棉订购挂钩平价化肥、柴油的办法,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等。除棉花、烟草等少数农产品外,其他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价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十分活跃。据统计,全省1996年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近600个,城乡集市贸易市场3 000多个。但由于受生产成本增加的推动、国家提价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农产品收购价格有较大的上涨。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996年河北省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省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粮食在1995年较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2789.5万吨,是1978年粮食总产量的1.65倍,年均递增3%。棉花由于种植面积的减少,产量仅为25.8万吨,比1995年有所减产,与1978年相比,增长120%。油料产量为120.7万吨,为1978年4.9倍。“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肉类总产量全年达357万吨,是1978年的8.6倍; 蔬菜总产量达到2581.8万吨,是1978年的7.9倍; 干鲜果品总产量约为550万吨,比1978年增长5.6倍。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全省人均收入达2 054.95元,比1995年增加386.2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12.4%,比1978年增长17.02倍。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1996年机械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1.61%,小麦机械收获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农民翻番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重点,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1989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82亿元,第一次超过全省农业总产值。进入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三分天下有其二”。1996年全省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 (当年价) 4 987亿元,其中非农产值3 689亿元,占74%,农林牧渔业值1 298亿元,占26%。乡镇企业达181.3万家,其中个体155.2万个,占85.6%; 从业人员911.5万个,占乡村劳动力总人数 (2583.2万人)的35.3%; 实现利润478亿元,居全国第2位;上缴税金63.5亿元,居全国第7位,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4.9%; 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93.8亿元,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4.5个百分点; 工资总额38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16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8%。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一支重要方面军,成为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增长点之一。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不足,如一些地方出现卖粮难,农民负担较重,棉花生产下滑,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等。农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需求增长的双重压力。因此,河北省农业发展应进一步坚持面向市场,优化结构; 依托产业,健全组织; 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扬长避短,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以优势行业和潜在优势行业的农、工、贸、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 1. 1979—1984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农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000253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