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03第十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03第十章

【第十章】

子路問强,夫子當直告以中庸之强,而先設南北之强,何也?
意者子路之‘行行’有近於北方之强,故先設南北二强,以‘寬柔’為君子,以‘死而不厭’為强者,所以抑之也;末乃以中庸之强語之,所以勉之也。章句所謂‘抑其氣血之强,而進之以德義之勇’,意正如此。答郭叔章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和而不流’,謂之温順之行則可,似未可謂之强。
一於含忍而自守,非堅乎?和則易蕩,卻又不流,非有節乎?大抵温順中有無限强處。答郭聖緒
‘南方之强’,雖成德之君子亦似居之。含容以誨人,不報横逆,果非聖人之事否?
聖人之强,固有以‘南方之强’為强處,然亦不可一向如此。假如人辱其親,而卻諄諄然以誨其不及,此豈人情乎?從古無死尸底聖人。答洪巨源
寬柔不報,只是不變吾所存而已,何以為含忍之力勝人之强乎?此今俗所謂‘負者為勝’者歟?
以彼之不及而含容以誨之,以彼之無道而忍耐以不(校)〔報〕[1];誨之則彼自當服,不報則彼無所用其暴矣,豈不是勝人者乎?自占了高處,而彼在吾度内矣。答郭叔章
‘不報無道’,饒雙峯謂‘若是中道,則無道當報’,因以‘以直報怨’證焉。竊意此‘無道’是横逆之來,如孔子之於之類,不報可也。至如‘以直報怨’之怨,非若横逆之來。
凡禍辱之在道理不當得而得者曰横逆,横逆乃所以釋無道也。這無道也有當報處,也有不必報者,此乃所謂‘以直報怨’也。若一向以不報為道,則其流將至於忘君父之讎而不顧也。此饒氏所謂當報只著‘報’者也。雖其當報,若因他事而陰中之,則非直也,此又不可不知。答洪巨源
子路之勇亦豈‘衽金革、死而不厭’之類耶?特於義理之勇或不能無氣血之差,故夫子先舉北强以抑之,終之以君子之强而勉之以進於中庸也。答張文佑
‘而强者居之’,而字是承接之辭。風氣强,而人之强者居之。
看得是。答李德夫
‘衽金革’之義,倪氏説恐得。
古人之稱武事必曰‘金革’,蓋並指戈兵甲胄而言也。若如説,則‘金革’二字專指被身之鎧甲,而無與乎戈兵也,其義已自偏了。況只曰衣甲,則何足見喜鬥輕生底意乎?須作卧席之衽,方可見他視危險若寢處之常也。答金士璋
饒氏曰‘陽體剛而用柔,陰體柔而用剛’云云。凡物之有用,因其體也,體如此而用如彼,何理也?
此本朱子説也。陰陽常相須,故陽為體則陰為用,陰為體則陽為用。然陽之用柔,陽中之陰也;陰之用剛,陰中之陽也。而其體自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其用亦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如以其常定不易者言之,則陽氣之發達升騰,無物不透者,其用之剛也;陰氣之退屈虚乏,無物不消者,其用之柔也。體剛用剛,體柔用柔,其大分也;體剛用柔,體柔用剛,其互根之分也。答郭叔章
南方之或有果敢者,是稟得北方之氣;北方之或有含忍者,是稟得南方之氣否?南强都是陽之剛,而北强都是陰之剛否?
人之生也,莫不俱稟得陰陽之氣,而因其所居之風氣不能不為之多寡贏縮。故南方之人大抵多寬柔,陽之舒也;北方之人大抵多强勁,陰之慘也。其大分則如是。而南人之果敢,陽中之陰慘也;北人之含忍,陰中之陽舒也。南强固是陽剛,而陽中有柔;北强固是陰剛,而陰體本柔,是又不可一概斷定了。同上。
子路之勇容有過處,而亦自是義理之勇,非北方之專尚血氣而不畏死者之比也。其仕也,只緣知之未精,非為助不義而樂就死也。既仕而為孔悝家臣矣,聞之有難而往赴之,義也。戈纓之擊撞於不虞,則亦非苟避可免。整冠而死,死得從容,其與‘衽金革’者不可同日而語也。未知如此為説,無甚害義否?答張文佑
‘中立而不倚’,是指寂然不動時否?若在感而應物之時,則安有不倚?
此‘不倚’與‘中庸’之釋少異,然其為不依倚於物則同也。未發之中本無可倚之物,而‘中立’之中雖其應物順理以應之而已,初非倚靠他一物而更不變動也。此倚字只是依恃之意,有依恃則便傾側矣。答洪巨源
中立不倚,聖人之至德;不流不變,莫不在是。此各舉為目,抑‘不流不變’在中立之外否?朱子嘗曰,伯夷‘都不是庸了’。其不庸者,以有偏倚也。今卻以中立不倚許之,何也?
這‘中’字與‘中庸’之‘中’差有别,只是當中特立之謂,與‘和’字相對。這‘和’字亦非‘中和’之‘和’。此四事各是一事,不可以‘中立’而該之也。伯夷所為容有不庸處,然其‘惡惡’而‘不念舊惡’,亦可見中立不倚處。但此亦以一事言。下惠之和、伯夷之清,皆未免有所倚,是以孟子曰:‘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答郭叔章
不變塞焉、至死不變。
此固真正大英雄,亦從戰兢上做得來底。然但以此解本文正意,則為客説。蓋中庸大義只是將知仁勇三者為成德之大綱。答禹晦敷
孔子中庸曰‘國無道,至死不變’,於論語曰‘邦無道,危行言遜’,‘至死不變’則安有‘言遜’之時乎?
‘至死不變’便是危行處。設有臨死之時,行不可變而言則當遜。答裴汝鸞
‘未達之所守、平生之所守’,所守者何事?
朱子謂:‘未達時要行其所學,既達(則)〔了〕卻變其所學。’以此觀之,則平生所守亦可知矣。無論未達與平生,其所守者只是中庸之道也。答郭聖緒
仁,皆以之實事為言,而之勇獨舉其所問者,何也?
子路所行之勇,恐未足為中庸之成德。答郭叔章
三達德,蓋為入道之門,故篇首明之。然三聖賢之事皆已成之德,非學之之方,則何得為入道之門?
之成德,由乎好問好察等,而我卻好問好察;之成德,由乎擇中服膺,而我卻擇中服膺,則學之之方豈不在是乎?同上。
知仁勇三者,達德之事。首言大舜聖神之知,而下文之仁勇只言學者入德之事,不言聖神之仁勇,何歟?
子思立言,不必有意於分别聖賢等級,但言其所以為知仁勇之實而已。如‘好問而好察邇言’、‘執兩端而用其中’,亦豈可不為學者事耶?答金貫五

☚ 16_202第九章   16_204第十一章 ☛
000044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