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91總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91總論

【總論】

中庸是體道之大訓,體道則明道、行道皆在所該。而有時而不行焉,則亦明此道,以傳諸萬世爾。讀此者亦當以體道為主,不必遽以行道、傳道為立本也。答余仲陽
先儒云:中庸,四書之‘’。
明乎中庸之理,則‘’之道不外是矣。答權極瑞
中庸一書,心學之宗祖,其總腦則在於‘中和’一節,宜揭出一心字。
性情之外更别無心,言性情便是言心。古人言心如此已足。答鄭武京
中庸一書只是述相傳之心法而已,初非為分析‘心、性’字之名義也。既得其法,則心之本然可不言而默喻矣,況開端‘性、道、中、和’之云即便是心之真體大用乎?性情之外更别無安頓心字處。答文哉郁
中為用,庸為體,此是一説。然其實則中該未發,庸有常行,不必析開分屬然後為至也。答李舜韶
李番昜曰:‘大學,入德之書,學者事也’,‘中庸,明道之書,教者事也’。學者無當於中庸之道,而教者無及於大學之德乎?
退陶曰:‘非修身入德之學,無以施明道傳心之教;非明道傳心之教,無以究修身入德之學。’此之相為表裏也。答洪巨源
相為表裏,不必曰一表而一裏也,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互相發明故云。然在始學,則敬為要;在成德,則誠為重。之别也。答申舜佐
中庸不論心,大學不論性,何也?
主明道理,故從性為言,而戒謹、致中和乃其心法也;主做工夫,故從心言,而明德之實乃其本性也。言各有主,而不言不為少也。答河汝海
中庸,或‘曰’或‘云’。
世儒於此多方以為説,然鄙見則恐别無意義,只是古人换文互現之法。觀於戴記坊記表記二篇,或稱‘子言之’,或稱‘子云’,或稱‘子曰’,其所言之義别無同異,此可見也。中庸一篇,本在二篇之間,其‘云、曰’之迭稱,亦其一例也。答盧聖登
古人以棗核比中庸,果是誰氏説?若又將一個物譬諸大學,則何者最的當?
此往年學部問目也,然寡陋未博,不詳棗核之為誰説,而亦何義也。講大學只當去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而已,必要將一個物以巧況者,有何補於心身耶?答鄭文顯
中庸棗核之説,果見於何書耶?中庸始言一理,中散萬事,末復合一理;上有‘天命’,下暨‘無聲無臭’,直上直下渾淪説去,一個道理;而中間誠字為此篇之樞紐,貫於三十三章,無一節一句之脱空而不實。譬如一個棗子,混淪團圓,無縫隙之處,而中有赤心一核,不見其形者歟?大學則有三綱,有八條,有次序,有工夫功效,節節有深意,一篇之書,一經十傳,連了又斷,斷了又連,雖若不相連續,而自相貫通,譬如一竿竹,雖只是一竿,有許多節者歟?
棗核亦不知為誰説,來論亦近牽强。‘大學一竿竹’,似或如此,但此等證譬何患無説,只是説話無補於實下手處。答李而寬
中庸一書分作四大支,而又作六大節,何也?
大支雖出於王氏説,而已有章句界限,不可易也;六節則分明有朱子説,而亦自有意義,不可棄也。然此非有意於巧湊也,皆因其見成之書,而究其旨脈之聯比,可四可六,適然如此。如或更詳,則又當分作許多節。答鄭文顯
中庸支節是之平日致思而不得焉者,今承圖示之教,誠有不敢下手者,抑或因此爛漫商確,終歸於至當,則是小人之幸也。兹敢不揆僭率,圖在别紙,伏望另加訂品,改得亭當,用啓此迷也。答許後山


文所謂‘脈絡貫通’,蓋指諸章之承上起下、文義相續者。而今以一誠字當之者,就圖子上别立論耳,文本意亦在其中。
謹按:六節、四支之説,實原於文中‘支分節解’之云,而俱得朱子之意者也。夫讀法之裁定既備,則六節之説不可棄也;章句之分段既明,則四支之説不可闕也。或者改支為節,而謂之四大節,仍駁饒氏之説,是不察乎‘支分節解’之義,而不究乎讀法之旨者也,可勝惜哉!
為圖也,上層則一支二節,中層則二支三節,下層則一支一節。蓋以大支,則篇首十一章自當為一;而以細節,則‘中和、中庸’不妨分而為二也。以大支,則第二十章自當為‘費隱’之終;而以細節,則亦當為‘誠’之始也。以大支,則自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二章自當為一;而以細節,則‘維天之命’以上亦當為‘誠’一節,而‘大哉聖人之道’以下不妨屬之於‘大德、小德’也。至若末一章,則為一篇之歸宿、萬化之總括,而自當為一支一節也。
第一章、第三十三章俱一章一節,而對立兩頭,有始一終一之妙,故用圈以别之。其中間諸章則有‘中散為萬事’之象,而皆用墨絡連綴,以見‘支分節解’之義。又自上層直拖墨絡抵於中層之誠字,又自下層仰拖墨絡抵於中層之‘誠’節,以見文所謂‘脈絡貫通’實指一誠字也。‘中和’則從上向下書,‘學達’則從下向上書,‘費隱’則從右向左書,‘大德小德’則從左向右書,皆歸宿於一誠字也。
以四支言,則誠字隱而不見,猶土之寄旺於四時而無定位也;以六節看,則誠字居中,猶土之央於五行也。
自第一章之左右墨絡之兩下拖來,而抵於中層者,一之散、萬之機也;自中層之左右墨絡之兩下拖來,而抵於下層者,萬之合、一之妙也。於是圖體至圓,有天之象焉。而首章末章,南北相當,猶天之有南北極,恰恰照應得文中‘繼天立極’字,而始以‘天命之性’,終以‘上天之載’者,自在於不言之中。
從外看,則太極之渾然一圈也;從裏看,則太極之森然萬象也。朱先生於首章章句‘天以陰陽五行’云云處全用太極圖意,而又於太極圖説解用‘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語,其意微矣。
‘中和’在極上頭,‘致中和’也;外圓内方,‘天地位焉’;萬象森然,‘萬物育焉’。
‘中庸’二字是一篇命名之要,故處乎中層之上、上層之下;而節處則書於中間,支處則書於左右,以見其上下左右中,無不該括乎此也。右支節圖解
中庸支節,私竊有未契者,而曩既對陳,不必更提。然兹承書諭,亦不敢無言也。蓋第一章、第三十三章是本節之當身,其曰‘中和一節’、‘下學上達一節’者,乃是本章之謚法也。今君以‘中和’字、‘學達’字填於圈内,而横書‘第一章’、‘第三十三章’於其下,則謚法反為當身,而當身反為謚法之注脚矣。此鄙圖之所以將本章為主,而書‘中和’、‘學達’於本章之頭尾也,非欲其分内外於一圈,而挑出他‘中和’、‘學達’於圈外也。就全圖而觀之,則上下左右,莫非一圖境界也夫,焉有内外之可分乎?且‘第三十三章’之不為倒書者,愚昧固有意焉:本章則豎書以見承上諸章之妙,支節則倒寫以寓自下達上之義。其謂之中庸大支,而不曰中和大支者,其意蓋曰‘中庸’二字是一篇命名之要,而篇首十一章皆歸重於中庸,且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今以人之支節喻之,中庸者,全臂也;而中和者,肩一節也。是當曰左臂大支、右臂大支,而不可曰肩大支也。故鄙圖之以中庸為大支者,此也。不審尊意以為如何?答許後山
支節圖又蒙嘉奬,愧不可言。但‘中庸’二字是全體也,大臂也,緊骨也。全體,故為一篇之名;大臂,故為一支之名;緊骨,故為一節之名。盛意之必以中和為大支者,以其在第一章,而章句之連書為據。然今以列郡之鎮管喻之。中和者,咸陽之在本道之初頭也;而其連書者,本道之界限也。中庸者,晉州之在咸陽之下面者也。自其列郡而言,則曰咸陽一邑,晉州一邑;而自其鎮管而言,則統稱之曰晉州大營。若以咸陽之在於初頭及界限之在於咸陽,而遂謂之咸陽大營,則豈成説乎?鄙見甚膠,幸更究而回教也。同上。
中庸或問曰:‘此篇首章先明中和之義,次章乃及中庸之説。至其名篇乃不曰中和而曰中庸者,何哉?’曰:‘中和之中,其義(甚)〔雖〕精,而中庸之中實兼體用。且其所謂庸者,又有平常之意焉。則比之中和,其所該者尤廣,而於一篇大指,精粗本末,無所不盡。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曰中庸也。’○謹按:一篇之大指猶以‘中庸’而為名,則一支之大指尤豈得舍‘中庸’而取‘中和’乎?大而名一篇、小而名一節者,反不足以為一支之名乎?或問雖説名篇之義,然其當取‘中庸’而不必取‘中和’者,亦可以旁照於大支之訟也。王氏所謂‘第一支,首章子思立言,下十一章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云者,亦未見其以‘中和’為一支之名也。引此為證,不亦太糊鶻乎?設便王氏直以‘中和’為大支,吾當取朱子所説名篇之義而守之矣。同上。
☚ 16_190中庸答問   16_192序 ☛
000044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