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修道以仁’,仁字指人生所得之理言,而義禮智信皆在其中;‘仁也者’,仁字單主愛上説;‘知仁勇’,仁字指心之至公無私,所以能體道者言;‘成己仁也’,仁字又是就成德處指出仁之全體,義禮智信皆從是而出。
修身之本實在知天,天非離人言,乃指性理言也。聖學本天,君子尊性,是其一串。若乃外學之認心為性、為道、為理,而以之為本者,所見誤而所存所發咸只出於心矣,其做處豈能盡合於天乎?朱子釋‘明善’不止曰‘察於人心’,而必曰‘察於人心、天命之本然’,則誠身之不止於本心而必本於天,亦益明矣。
‘不可以不知天’,此與‘聖人本天’之天同。若依心即理之論,而曰‘不可以不知心’,則説得行否?請華門諸子思之。朱子以知天為起頭處,此與‘本天’之天字參看。
知是知道之心,非知道之理也,何也?理無知也。仁是體道之心,非體道之理也,何也?理無為也。勇是强道之心,非强道之理也,何也?理無力也。然則何以言‘同得之理’?曰:知道、體道、强道,雖是心之能,而推求其本,則皆出於性之理,故云然也。假如格致以知道,誠正以體道,强毅以成道,此又是心之所成,然窮其所由來,則皆吾性之所固有也。
天之生人,父子之仁,君臣之義,夫婦之禮,各無不足之理。所以思而盡之者,本心也。惟有是心之明,故能有以思此理;惟有是心之力,故能有以盡此理也。心所以思此也,心所以盡此也,非以其思此而謂心之明,盡此而謂心之力也。此如言惟有此手,故能有以執持此物也,非以其執持而謂之手也。此一段倣明道與蔡虚齋蒙引論三達德語而立文也。
語類勉齋録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為〔天下之達〕道,知仁勇為〔天下之達〕德’,‘德〔便〕是個行道底’,‘不可唤做道’[1]。止此。此非朱子自辨,只是孔子語再演一番。朱子又答潘立之問‘人能弘道’,再舉中庸此段,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古今所共底道理,須是知知、仁守、勇決。’見語類‘人能弘道’章。此以達德貼人字,知、守、決貼弘字,理氣之分不其明乎?南塘以達德為天命之性,華西以‘人能’之人為形而上之道。竊恨未及親質於兩賢之門。
五常之仁智,是所知所能之性理;三達之仁知,是能知能行之心德。至於勇,尤不可唤做義。蓋勇有力,而義無為,二者氣象意思判然不同也。‘吾嘗聞大勇於夫子’,以‘大義’易之,則不成説。且論語‘有勇而無義’,亦要參勘。
備旨及南塘集以三達德為性。如以性分上帶來,故渾淪而謂之性則可,不然第二十二章‘至誠’,三十二章‘至誠’,皆以聖人達德之極誠言;而下文有‘能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及‘能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等語,性何以有是作用歟?
語類燾録:‘若無〔這〕勇,〔則〕雖有仁知,少間〔亦恐〕會放倒了,所以中庸説知仁勇三者。勇本是個没緊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則做不到頭,半塗而廢。’銖録:‘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此誠而明、明而誠也。問: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為學者言也。問:何以勇皆在後?曰:末後做工夫不退轉,此方是勇。’見論語子罕篇。按:‘仁知,非勇做不到頭’,‘誠而明、明而誠’,‘做工夫不退轉’,觀此數語,可見三德是能做的心,非所做的理。未知如何。
父子至朋友為五達道,知仁勇為三達德,仁父以達德為性。余謂:達道是性之理,而達德又是性,則非是。仁父對人説道與性有辨,而先生合做一,可疑。余聞之曰:道對性,則誠有渾淪分派之異;若專言道字,則道可以該性。如論語‘人能弘道’、孟子‘人之有道’,集注皆以性言是也,鄙説恐非無稽之言。明道言:‘道即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朱子於知言疑義以‘性外有道’駁五峯之説,此亦可見。
朱子答陳衛道書云:‘如言盡性,便是盡得此〔君臣父子〕[2]三綱五常之道。’此豈非達道屬性之明證乎?惜乎仁父之不可復見也。
性有五理,而非心無以知而行之;道有五典,而非德無以知而體而强之。此理氣有覺無覺、有為無為之辨也。
史氏曰:‘知仁勇是德,費隱是道’,‘必有能知、能行之德,(乃)〔然後〕可施於當知、當行之道’。據此,則三達德之屬心,明矣。
陳大士曰:‘知,即上節“知天”之知,但彼讀平聲,此讀去聲;上以知事物之理言,此以知五倫之道言。仁,即前節之仁,然前以愛言仁之用也,此以無私言仁之體也。其實能無私,方能篤愛;惟能篤愛,乃見無私。勇,是强於知行。知非勇則知得不徹,行非勇則行得不到。此見中庸“五達道”注。’味根録。此可以三達德謂之性理乎?
達德之仁是能守道者,‘修道以仁’之仁是理之具於心者。達德之仁雖曰原於‘以仁’之仁,然有能、所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之達德五,所以害之者三:愚暗也,偏私也,懦弱也;所以行之者三:明通也,公正也,强毅也。如此下語如何?○正識所以知道,公心所以體道,浩氣所以强道,此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正識、公心、浩氣,皆性分帶來,故謂之理。此語又如何?
‘誠者,天之道’,以理之本然言;‘誠之者,人之道’,以人之當然言。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一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二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三節。’存疑曰:‘首節言理之本然,下二節言人之當然,與中庸言“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相似。’困勉録以此説為極是。愚於此認‘誠者,天之道’一句為指聖人之事,後來細究之,殊不然,今始改定。凡與人往復中有不如此者,皆當為舊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