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
備旨言:‘中庸一書以性為宗,以誠為要,以知行合一為工夫,以天人同歸為究竟,而總全一天命之性。’此語極好看。今人為學只憑一心字為宗,虚見無實,私意褻天,而視性為心下之物,遂為無本之學。噫,先聖所傳旨訣,其將失墜而後已乎?區區憂嘆,無有窮已也。
朱子曰:‘不偏者,明道體之自然,即無所依著之意也;不倚,則以人而言,乃見其不倚於物耳。’金本庵言:‘不偏,是從地盤而言其非左非右非前非後也;不倚,是從當體而言其不倒東來西耳。’渼湖答曰:‘來説甚精,可敬。’按:據章句,‘不偏不倚’皆當屬之道體,不當分屬於道與人。更詳之。
中,就心上言,則渾然一理,體也;就事上言,則燦然萬理,用也。庸,統心事、合體用,平常不易之定理也。
‘夷齊所為〔都〕不是庸’,似只據孟子所載言之。若讓國一事,試使堯、舜、孔子處之,亦應然也。觀聖人許以‘得仁’可知。
朱子論夷齊云:‘若前日已曾如彼,即今日更不得如此,此與時中之義〔不知〕[1]又如何?’答南轩書。又云:‘逃父非正,但事須如此,必用權然後得中,故雖變不失其正也。’答東萊書。又云:‘夷齊[2]各认取自家不利便處,退一步便是得之。’答北溪書。是皆许以中道,而今曰‘都不是庸’,豈有中而非庸者?恐當以张吕書為正。‘夷齊〔所為〕[3]都不是庸’,見語類‘論語’門雍也末夔孫録。
‘不偏’止‘謂庸’。明道。見語類僩録。‘中者’止‘定理’。伊川。見語類人傑録。‘此篇’止‘孟子’。伊川。‘其書’止‘於密’。明道。‘其味’止‘者矣’。伊川。伊川謂:‘密是用之源,聖人之妙處。’朱子謂:‘密只是未見於用,所謂寂然不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