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324第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324第一章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止修道之謂教。
按:天命,即太極之流行也;性,即人物之所稟也。名目雖異,而性不過天命之所賦也。性是心中所具之理,道是事物散殊之理。體用雖别,而道不外性中之所具也。道乃人物之所當行,教乃聖人之所修為。理事雖異,而教不過道理之裁制也。然而人不知己之性實出於天,故今以天命直謂之性;人不知道之由於性,故今直以性謂之道,以明道之本體;人不知教之裁是道,故今言教之修是道,以明教之所本。子思子憂道、欲明之意至深切矣。大抵性對天命,則天命為理一,而性為分殊也。道與性對,則性為理一,而道為分殊也;道與教對,則道為理一,而教為分殊也。分殊之義,人所易知;而理一之意,衆所難曉。故就分殊上移上一級,而明其原於理一。可見此三句乃所以發明理一之義及性道同之意者明甚,而世之學者或以謂推理一而明分殊之義,大不然矣。且道、天命非太極耶,直自上一層原頭而言,‘天命即性,性即道’云,則此為明理一之義。而為人物性道同之論者,不待究索而可知矣。
性即理也。注。
按:性是稟受之名,理是有條理之稱,名義少異。故性理二字,或有分别言之,而二者元只一物,故互换説處亦多有之。此注‘性’字,朱子既曰‘性則理也’,則當以‘理’字意看去,尤可見此‘性’字為超形氣不雜之本體矣。
天以陰陽五行止所謂性也。注。
按:此當分兩截看,自‘天以陰陽’止‘猶命令也’,即通書所謂‘大哉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自‘於是人物之生’止‘所謂性也’,即通書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上一節乃是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以類凝聚者也。下一節乃是男女萬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者也。尤庵先生所謂‘天命之性注説,一用周子太極圖説’者,蓋謂此也。○理氣不相離、不相雜之意,並存於此段中。‘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可見不離之象也;‘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人物各得所賦,理以為性,可見不雜之意也;‘人物之生’,實本於‘陰陽五行化生’一句;‘健順五常’,實本於‘天以陰陽’之天字。及‘理亦賦焉’、‘各得所賦之理’兩‘理’字,理氣脈絡,各自分明,則理亦賦所賦理。兩‘理’字即為五常之頭顱根柢。觀此,則五常非因二五之氣,而實原於二五之理者,豈不較著乎?湖中之論,力主五常因氣質立名之説,至引此注為證,截去中間‘理亦賦所賦理’一節,而以健順五常直接氣以成形説來。以為健順五常因二五之氣而名之,其果成説乎?○章句是解‘命’字、‘性’字之訓詁,故‘猶命令也’以上,即繼善之意。‘所謂性也’以上,即成性之意。然大文之意,即‘繼善中之理便是性’云也,此所謂移上一級説者,而可見五常為超形氣單言之理也。○人每以‘各得’之各字為性各不同之證,然太極圖説‘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之各字,意與此同。此言物物皆具性與太極之意而已,非是性與太極各各不同之意,則此注‘各’字亦豈為稟性各異之證乎?‘各’字似當以‘皆’字意看也。
‘率,循也’止‘所謂道也’。注。
按:循,即隨其所稟,依其本善也。‘率性之謂道’,是言人物各隨其所稟自然之理,則此便是‘日用當行之路’云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一句,是解‘率性’二字之意。‘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一句,是解‘之謂道’三字之意也。‘率’字果非用力字,則‘性’字是實,故先師嘗曰:‘率性謂道,即性便是道之意也。’人物乃性之所寓,而道乃人物之所由。故章句不得不以人物作頭説,而其本意不過主性而言,依其稟受初自然之善者,即‘道之’云也。則‘循’字乃性自循其自然之謂,非人物循之也。世之學者不知此意,以人物循之看了‘率性’,見解違卻之遺意矣。○在人之道雖千條萬派,而其為率性則同也。物之所行雖迥别於人,而其為率性則亦同也。且道,人物之所行固不同,而以其理之當然言,豈不同耶?率性二字,只是以其所當然之理言,此‘性’字當以‘理’字看。章句此段中肯綮只在‘自然’與‘當行’四字,道之自然與當行,何間於人物也?以此言之,人物道同之意可謂曉然矣。○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程子曰:‘中庸,率性之道是也。’夫以理合於人物上言之,方見其為當行之道。故章句解‘率性之道’必舉人物而曰‘人物各循其性’也。朱子又曰:邵子所謂‘性者,道之形體也。其意蓋曰,性者,人所稟受之實;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也〕。事物之理固具於性,(而)但以道言,則沖漠散殊而莫見其實,惟求之於性,然後見其所以為道之實。初不外乎此也。中庸率性之道,亦以此而言耳。’今以朱子此説觀之,率性謂道,其意猶言性便是道也。汎看章句所言,雖若人物各循其性,則方於日用,始有當行之道也。然其意非此之謂也,大文本意蓋謂‘人人物物上隨性自然底,即人物當行之路’云也。此即移上一級説,而可見人物莫不有循性之道也。人或言物不能盡循其性,或言人物所循者異矣,如此看則‘率’字終歸於‘人物率之’,非子思本旨而所以有人物性道不同之論也。學者必於率性之義明透,然後可與論道矣。
性道雖同。注。
按:子思慮人之不知性善,而直以天命謂之性,則可見人物之性同矣。慮人之不知道,而直以天性謂之道,則可見人物之道均善矣。故章句既於‘天命性’、‘率性道’兩節以人物統言,而於此承言‘性道同’云云,此謂人物性道同者,分明矣。或問中天命之性訓釋下曰‘在人在物,雖有氣稟之異,而其理則未嘗不同’;率性謂道訓釋下曰‘尤可見天命之本然,初無間隔’;修道之教訓釋下曰‘蓋天命性,率性道,皆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同得也’。人物性道同之義,至此而無餘藴矣。主張人物性不同之説者,以章句上段三‘各’字為性道各異之證,而以此段‘性道同’一句未免窒礙,故謂之人與人同,物與物同,創出無前之論,不覺窘遯之歸,甚可疑也。
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止則謂之教。注。
按:‘過不及’三字雖指人言,然在物,亦豈不可通説也?修道二字以自修言未為不當,而此乃傳道之書,既以‘教’字備為三綱領,則必以品節為法之意解之,然後方合大文大旨矣。
雲峯胡氏曰因率性之道止時中之中也。小注。
按:率性之道,即時中之道。而修道之教,即因時中之道而品節者,所謂時中之行也。胡氏以品節是道謂時中之中,可疑。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止‘恐懼乎其所不聞’。
按:道具於性,性具於心,是所謂率性,而‘無時不然、無物不有’者也,故‘不可須臾離也’。日用之間,須臾之頃,心有少忽不能持守,則道雖在心,而人欲間之判二而不相管矣,故‘君子雖不見聞’,‘常存敬畏’,此‘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道者,日用事物’止‘具於心’。注。
按:‘日用事物當行之理’,是指已發之和,道之用也。‘性之德而具於心’,是指未發之中,道之體也。已發達道之理,本具於未發大本之中者,是乃理一中本然之分殊,而所謂率性之謂道也。章句此一段即因下文未發、已發推衍説來,而明率性之意也。
莫見乎止慎其獨也。
按:莫見隱,莫顯微,當蒙‘道不可須臾離’看下來。道不可離之中,己所獨知之處,是非善惡莫見莫顯,故要切之處,尤在於此。蓋此隱微之處,常情所易忽,易於自欺欺人,而人欲之萌,潛滋暗長,必至離道之遠。是以君子無所不謹之中,尤為加謹於此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止天下之達道也。
按:日用五倫之理具於性分之中,而即自七情發出來,故五倫之理已發於和同謂之達道,而以其理言,則皆所謂率性者也。愚謂此所謂達道即指上‘道’字也。散殊之道,總會於心中之性,故上既言道不可離及心上戒謹凝道之工夫,而於此又推本言心之未發已發,以明此道即心中已發之善而實具於此心未發之中。此所謂移上一級説道由於性也。或疑此大文上無承接似突兀,而‘道’字脈絡如是,十分明白。道在吾心之意至是始著,學者盍於章句玩索焉。
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注。
按:以未發謂性者,蓋心之未發,無所偏倚,性之體段於此呈露,故雖謂之性,而此特狀性之德而已,非直以中謂之性也。觀‘未發則性’之則字可以推見,若直以‘中’字謂之性,則即朱子所斥以方圓謂天地也。謂天地為方圓則可,豈可以方圓為天地乎?謂性為中則可,其可直以中謂之性乎?夫然則未發境界,性全其本體,氣與理俱為純粹無雜,無一毫偏倚之病,然後方可謂之中,不必單提理而可知其善。雖兼氣言,而亦無濁駁到此地位,可見大本已立,而入於誠明之域矣。或云未發裏面,氣質濁,本色自在,為已發時惡種子。又謂未發時單提言性,然後乃為本然之性,是豈可謂知未發體段哉?
‘大本者,天命之性’止‘以明道不可離之意’。注。
按:天命之性,五常而已。固有之善,統括萬理,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故為性之德而謂之大本也。率性之道,五倫而已,皆由七情,發用合宜,故為情之德而謂之達道也。下文‘三達德’雖於五常之中特舉其屬於知行者言之,而其實皆性之德而同歸於大本也。下文‘五達道’雖於日用之間特舉人所當行之大者言之,而其實皆情之德而同謂之達道也。率性之道,即下文達道之理也。性情之德,即下文達德之體用也。子思之特言中和者,蓋欲學者反求日用之道於此心性情之德,而且明上文戒懼慎獨之工,乃所以為成此德、體此道之準的也。○中和是道之體用具於心而為固有之德。故謂道之體用亦可,謂心之體用亦可,謂德之體用亦可。其為物,初有本然之實體,為學者復初之準的。而人或以中和為戒懼謹獨之功效,恐不然。戒懼謹獨之功效,當言於‘致中和’矣。○又按:已發之達道具於未發之性,而未發之性流出為已發之達道。未發之性,即知仁勇之達德也;流出為日用之道,即知仁勇之行此達道也。中者,知仁勇之體;和者,知仁勇之用。而致中和,即知仁勇之體立而用行者也。行達道之在於達德者,蓋而[1]其道具於達德之中也,則聖之先言中和者,豈非所以開示三達德之本然?而章句所云‘性情之德’之德字,其非‘三達德’之德字耶?三十章‘小德大德’,及卒章‘不顯之德、予懷明德、德輶如毛’許多‘德’字,皆是誠明之極致,達德之成功,而先儒皆以致中言之,則致中和其為三達德之體立用行者明矣。下章‘中和’變文言‘中庸’,而曰‘以德行言則曰中庸’,又曰‘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以示體此中和者,乃為達德之極功、中庸之成德,則此章‘中和’二字,其為達德之本然者,概可見矣。朱夫子之以‘德’字言之於此者,其意淵乎深矣。又況自第二章至十一章,既引孔子之言反覆言之者,只是知仁勇之德,而朱子以為明首章之意;中和之德若非達德之意,則何以為明首章之言耶?一篇大旨,以知仁勇三達德為入道之門,而楊氏亦以首章為一篇之體要,首章中和若非達德之脈絡,則何以為一篇之體要也?愚故曰:‘中’字上當帶三達德看,‘致中和’上當帶三達德體立用行之意看。夫然則‘中和’一節所以明道不可離之義者,亦所以為達德之張本。如是看得,然後首章與第二以下諸章,文雖不屬而意實相承者瞭然如指諸掌矣。惜乎世之學者未有以中和之德看做達德之張本,而名篇之義及一篇大旨只以‘道’字單舉主張,而未有兼‘德’字看了,大失子思至德、凝道之意矣。如是而可謂讀中庸乎?
雙峯饒氏曰四者皆中節止謂之和矣。小注。
按:喜怒哀樂皆中節,則是所謂極其和而萬物育矣。此即聖人之事,而賢者以下皆不得與於達道矣。饒氏説雖據大文‘皆’字,而大文之意是言和之極也。尤翁曰:‘一事中節,亦豈非和乎?’此説是矣。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按:致中和,則知仁勇三達德之體立,三達德之用行矣。而為中庸之極功,政所謂至誠、不顯之德也。位育之效,即末章所謂‘篤恭而天下平’者矣。
自戒懼而約之止極其和而萬物育矣。注。
按:此章句則其以戒懼、慎獨自分兩截,各為工夫,其語勢自相唱和,各有血脈,不可合為一事者明矣。沙溪先生以上文章句‘常存敬畏’之常字為戒懼無時無處不敬之意,而以‘慎獨’為就其中加謹之功。然單言戒懼處,或可如此説,中庸此處既以戒懼、慎獨相對説去,則恐不當合為一事。故朱子曰:‘若其同為一事,則其為言何必若是重複耶?’程子亦於卒章‘潛雖伏矣’、‘不愧屋漏’兩言亦嘗分為兩事。蓋戒懼非未發之中,即於無事之時略略提撕,使常惺惺以養未發之中也。謹獨非已發之和,是於獨知之地十分警省細加審慎,以遏人欲之萌也。各有著落,不相繁複也明矣。觀此章句,其意甚分明矣。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止‘天地之氣亦順矣’。注。
按:吾之心正,是指未發,言此‘心’字專以理言也。吾之氣順,是指已發,言已發之時氣專用事,故以氣言也。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止聖神功化之極。注。
按:實體備於己,似指率性二字及中和而言,道是沖漠散殊,而觀率性之言,則可知其備於己也。‘聖神功化之極’‘聖神’二字,以‘至聖之德’言,似指致中和之成德。功,指戒懼慎發之工也;化,指位育之化也。

☚ 15_323篇題   15_325第二章 ☛
000040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14:40